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唐代有一场持续了四十年的党争内讧,两派势力相互攻击,彼此争斗,三任皇帝都无法解决。
这场内斗耗尽了唐帝国的精力锐气,内讧之后唐朝走向了衰败,最终灭亡。
这场内讧被称为“牛李党争”,那么牛李党争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背后又有什么内幕隐情呢?
所谓“牛李党争”,牛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一派朝臣,而李是指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一派朝臣,两派人以首领的姓氏为代指,故称“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错综复杂,在历史上一波三折,甚至对于人物派系历史上也有很大的争议。
比如有人认为牛李党争的“李”并非李德裕,而是李宗闵,并认为“李德裕无党”。
这桩历史公案直到近代也没有一个定论。
但是,无论这个“李”是李德裕还是李宗闵,在那场持续多年的政治斗争中,体现出来的深刻问题是没有疑问的。
史书记载,牛李党争的发端是唐宪宗时代的一场考试,当时牛僧孺和李宗闵在考卷中抨击了朝政,获得了唐宪宗的接见,但是时任宰相的李吉甫(李德裕之父)却认为牛僧孺李宗闵在针对自己,所以便向唐宪宗进谗言,导致牛僧孺李宗闵未能被提拔。
但是没想到这件事却引起了朝臣的集体爆发,一群朝臣指责李吉甫打击异己。
后来李德裕出任朝官,曾揭发李宗闵营私舞弊,导致李宗闵降职,而牛僧孺不久之后出任宰相。
牛李党争由此走向激烈化乃至白热化。
牛李党争自唐宪宗发端,期间经历唐穆宗、唐文宗直到唐武宗,前后四任皇帝。
两派人彼此攻击,不依不饶,期间伴随各种权谋和诽谤,各种浮沉升降。比如著名的大诗人李商隐就因为卷入牛李党争而郁郁不得志。
皇帝也拿党争没有办法,唐文宗曾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直到唐武宗时代,随着李德裕和牛僧孺的去世这场激烈的党争都告结束。
我们现在看牛李党争,里面的反映了很多问题,比如藩镇与朝臣的勾结,比如唐代经济对于朝臣行为规范的影响。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核心。
有人认为牛李党争问题的核心是世家大族和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这种观点有道理,但是具体到实际操作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要知道唐代之前庶族地主和士族地主就有尖锐的矛盾,但是并未酿成党争。
要有党争就要有直接的物质力量支持,而牛李党争的直接物质力量就是宦官。正是宦官在背后操作,才有牛僧孺李德裕的彼此攻击,宦官用朝臣压制朝臣,实现自己转权独断,这才是牛李党争背后的真相。
而宦官专权是中晚唐唐帝国的痼疾,直到帝国灭亡也没能很好的解决。
最后还是篡唐的朱温杀绝了唐朝的大小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