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一、老实勤恳的牛
在生肖动物中,牛是最普通的形象,也是最雄伟的形象之一。牛的体格健壮,牛的秉性朴实无华,牛具有不怕吃苦、不怕负重、不怕威胁、不怕嘲笑的倔犟劲儿,它那一对强劲的角,随时准备对付挑战者的袭击。
1.牛的品性
牛吃苦耐劳,性格坚忍敦厚,可算得童叟无欺,面对小孩儿的使唤和大人呵斥,它的目光总是一副哀怜畏惧的神色。无论耕地还是拉车,倘若脚步慢些,或者偷嘴吃了路边的草,总3之是稍不如人意,便要挨上主人的一鞭,但它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反抗表示,只是格外努力,倍加谨慎罢了。但是,牛的性格倔犟,一旦脾气上来,便如火山爆发一般,令人生畏,被人称为“牛脾气”。不过,只要你不激怒它,一般情况下它轻易不会发脾气,更不会主动进攻人。
牛性情温顺,舍己为人,不遗余力地为人类创造财富,它的一生当中,于人无所多求,吃的是草,付出的是气力、是汗水,当劳碌数十年,将浑身的体力、能量全部献给人类而衰老后,余身仍可为人类所用。牛的全身都不失为宝:牛肉、牛奶可以食用,是强身健体的佳品;牛奶还能制造乳粉、炼乳、黄油;牛的皮、毛、骨、血、内脏、脂肪可以用来制革、制毡、制药,生产肠衣、骨粉、血粉、工艺品;牛粪可以做肥料,在寒冷的冬季,许多民族还用牛粪取暖;中医称为“牛黄”的珍贵药,就是牛的胆结石还具有解热、强心功能。牛皮还能书写,爱尔兰的《夺牛长征记》记载了 1100余则故事,是古代修道士根据手稿、历史资料及口头传说在牛皮上书写的。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是南宋李纲所写的《病牛诗》。虽然诗人是在以牛自喻,借牛来倾吐自己为国为民,不惜鞠躬尽瘁,虽死不辞的情怀。 但也一语道破了牛任劳任怨的精神。
2.牛与农耕
牛是农民生产的好帮手。我国是农业国,养牛业有六七千年的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民与牛相依为命,耕牛被视为农民的命根,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中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家有牛,是个宝;家有牛,不用愁”,“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了农业社会许多农民的最高理想。牛耕的发明更是大大改善和促进了人类的谋生能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降低,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牛和人类的关系无疑会发生变化,但牛永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
3.牛与战争
战国时,燕国进攻齐国,占领了许多城池,包围了即墨。 田单是坚守即墨的齐国将领。危急之中,他向燕军假投降,麻痹了燕军。然后,他派人找来1000多头牛,在牛头捆缚尖刀,牛尾绑上涂了油脂的苇叶。 夜间,田单令人点燃牛尾部的苇叶,驱牛直冲燕军大营,牛群后边紧跟着5000齐国兵将。 牛因身后起火,惊慌暴怒,一直向前冲去,把燕军营垒冲得大乱,5000齐兵趁机大败燕军,解除了即墨之围,还乘势收复了多处失地。 这就是流传颇广的“火牛阵”。
4.牛在许多国家人民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牛的神话传说。 印度夫妇若想生儿育女,双方便相约夜里来到“圣牛”的身边,无比虔诚地对“圣牛”窃窃私语,倾诉衷肠。如果此时“圣牛”以“哞”声相应,那更是吉星高照了。尼泊尔人视黄牛为国兽,每年八月还有“牛节”,长达8天。每只牛身上都挂满红簪花,光彩夺目。 姑娘出嫁那天,要骑着黄牛,由亲人小心牵引,绕婆家村庄一周,作为吉祥的见面礼。
二、春牛辟地的传说
春天万物萌芽,牛在春天破土耕种,牛与春天的这种密切关系,使牛与万物的生长发育似乎有某种天然的联系。春牛辟地,拉动犁铧,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触动了蕴藏于其中的生命种子,由此万物萌芽,破土而出,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世界,为人类提供了衣食的来源。
古时,牛王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 有一天,农夫托牛王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草籽儿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 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儿小事我要办不好,甘愿受罚。”牛王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嘱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儿。牛王带着草籽儿,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坠下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三把草籽儿。 于是,大把的草籽儿撒在了大地。
第二,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了,怒气冲,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头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了一排上牙。于是,牛从此便开始给农夫当苦力,而且以青草为食。 直到今天,牛的那排上牙还没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忠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好事,博得了人们的好评。 在排属相的时候,人们一致推举它为属相,牛凭着自己对人类的贡献跻身于人类的属相之列,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中,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还会当上属相首领呢。
三、牛郎织女与七夕乞巧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一直跟着哥哥嫂子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提出与他分家,只给丁他一条老牛,就叫牛郎自立门户。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房屋。 一两年后,牛郎营造了一个小小的家,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以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莫。
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一会儿你去后山大水潭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于是,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 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那位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衣裳。 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可是有一天,牛郎却发现老牛在悄悄落泪。在牛郎的追问之下,老牛才说了实话。原来,它是天上的大力神,因触犯天规而受罚到凡界为牛。它说了织女的秘密,使牛郎得以娶织女为妻,便会罪上加罪。老牛还告诉牛郎,它死后,一定要把它的肉挂在树上喂喜鹊,然后再把它的皮做一双靴子,穿上它便能腾云驾雾。老牛说罢,长叹一声便死了。牛郎和织女哀伤不止,他们按照老牛的嘱咐,把牛皮做了靴子,又把牛肉挂在树上喂喜鹊。
牛郎和织女的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他想起老黄牛的嘱咐,连忙从屋中找出那双皮靴子。牛郎穿上皮靴,将两个孩子放进两个篓子中,用扁担一挑,脚一蹬,便飞上天追织女去了。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从此,牛郎也住在了天上,但是与织女不能相聚,因为有天河相隔。每到秋天夜空明朗,在银河两边有两颗大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与牛郎星成直线的两颗小星,就是牛郎的儿女。稍远的地方有四颗小星,是织女投给牛郎的四个梭子。在织女星附近有三颗小星,呈等腰三角形,是牛郎投给织女的牛拐子。 据说牛郎把情书拴在牛拐子上,织女把情书拴在梭子上,互相传递信息,沟通爱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牛在这一传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牛的赞美,反映了人们对人间美满婚姻和男耕女织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浸透了“善有善报”的朴素思想。牛给予牛郎的帮助,正是农民离不开牛的生动写照;喜鹊给予织女的帮助,正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弘扬。 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人类自身所应有的美德。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在七夕节这天,通常妇女们会向织女乞求智巧,即乞巧。山东鄄城、曹县、平原、莒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七夕这天晚上,七个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包饺子,她们把铜钱、针和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以此预测命运。据说,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钱的有福,吃到枣的早早结婚生子。在七夕节还有生巧芽和穿针乞巧活动。 生巧芽,就是用豆、麦或五谷泡在水里,生出芽来,七夕之际,姑娘们依次把巧芽掐成寸许投人水盆中,借助月光看盆底的影子进行占卜,如果影子像菜刀、锅碗,象征姑娘善于烹调;如果影子像纺车、花朵,象征姑娘是纺织刺绣能手;如果影子像凤冠、霞披,象征姑娘能够嫁个好丈夫,出人头地,大富大贵。穿针乞巧,就是姑娘们不用眼看,全凭感觉把线穿进针眼儿中。 姑娘们乞巧、乞富、乞子的活动,都是祈求生育。乞子意味着生育,生巧芽强调的也是生,引线穿针更是暗喻男女交合。总之,七夕乞巧活动寄托了人们希望人丁旺的美好愿望。
四、鞭打春牛祈丰年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于远古的春耕仪式,为立春前的官方祈农活动。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粮食的丰歉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所以对于祈求农业丰收的“鞭春牛”活动,从民间到帝王都不敢怠慢。 它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牛风俗传播更广。可以说,“鞭春牛”的活动为牛的家谱添注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民间传说中的“春牛”被视做牛中之神、牛之魂,也有“牛魂”、“牛神”的称呼。这“春牛”身高四尺、长八尺,形象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的体魄特别强壮,而且精力旺盛。
作为“一年四季在于春”的迎春活动的高潮节目,“春牛”被奉为神,除了祭拜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游艺,人们用彩纸扎成神牛,用泥塑制作神牛,恭恭敬敬地抬着它们,还有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和调龙灯,载歌载舞,热热闹闹。这些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统称为“演春”。
“鞭打春牛”,一种是在“演春”游人队伍前,有人牵着一头老牛,用彩缎装饰,边走边用鞭子抽打;另一种是人们抬着五彩缤纷的用竹和纸扎成的“春牛”,或者是彩色泥塑“春牛”,有人边打边走边唱“打春词”,表示心中的祈祷和祝福。
在“鞭打春牛”活动中,人们的“打牛词”也名目繁多。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我国吉林农村的“十打春牛词”了。词中唱道:“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还有长白山地区的打春词是:“春交五九尾呀,春打六九头。 手举鞭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打得昏君不露头。”
此外,我国北方还有《春牛图》,它是春节期间人们常贴的木版画,也称“春牛画”或“春贴子”。春牛图上通常画着五彩妆的牛和代表芒种(农时节气之一)之神的牧童。牧童通常头理双髻,身穿短衣短裤,手执柳条鞭,站在牛或牛后,或者骑在牛背上。画面上写着“天下太平”、“春牛呈祥”,“开春大吉”、“三阳开泰”等大字,表现出人们对春耕开始以及在一年四季中时时吉祥平安的期盼。这样的《春牛图》一般都贴在家家户户的门上,或者挂在屋里的墙上,是我国民俗的生动反映。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 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五、与牛有关的成语
归马放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牛角挂书——比喻勤俭读书成才的人。
吴牛喘月——指因疑心而生惧。 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带有嘲讽的意味。
对牛弹琴——比喻做事不看对象。
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 形容极多。
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运输书籍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茧丝牛毛——形容功夫细密。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 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老牛舐犊——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马牛襟裾——襟、裾:泛指人的衣服。 马、牛穿着人衣。 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比喻衣冠禽兽。
卖剑买牛一一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牛溲马勃——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一种菌类,可治疮。 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很有用的物品。
牛衣对泣——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办共同过着穷困的生话。
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蹊田夺牛——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气冲牛斗——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牵牛下井——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童牛角马——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土牛木马——泥塑的牛,木做的马。 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亡羊得牛——丢掉羊,得到牛。 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 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犀牛望月——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一牛九锁——比喻无法解脱。
以羊易牛——易:更换。 用羊来替换牛。 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
椎牛飨士——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心胸狭窄,方法不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