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明朝在万历时期(1573-1619)由盛转衰,政治腐败导致传统道德沦丧,内外边患不绝,矛盾丛集,大厦将倾。明末,满清铁骑踏破朱明江山,士人或委曲求全,或遁隐山林,或奋起反击、忠烈留名。
自晚明至清初,在那种矛盾、挣扎、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环境中,书法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书法家群体,出现了一股“前无古人”的尚异书风,其代表人物有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八大山人,郑板桥等。这个书家群体人数可谓不少,且书风大异前贤,有的甚至找不到出处(看不出师承),他们的书法普遍结体怪异,线条“粗头乱服”,气息莫可明状,可谓那个时代的“丑书”。现列示如下:
1、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今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纵横开阖,"点画狼藉”,不易看懂。
——徐渭草书《七言律诗》
2、张瑞图(1570-1641年),字无画,别号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其书法”一意横撑“,见棱见角,很难找到其与传统经典的联系。
——张瑞图书法扇面
3、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因抗清失败被俘而慷慨就义。其书法结体多取横势,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行笔既外拓又内敛,点画绵密,具有独特的形式感。
——黄道周小楷《孝经》,古拙有魏晋遗韵
——黄道周草书《山中杂咏》
4、倪元璐(1593-1644年),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末官员、书法家。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之日,倪元璐整衣冠拜阙,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缢而死。其子云:“倪鸿宝书,一笔不肯学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锋棱四露,仄逼复叠,见者惊叫奇绝”。
——倪元璐草书,难觅前人痕迹。
5、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清兵攻陷南京,王铎为苟全性命而降清。失节为“贰臣”后,王铎从此郁郁寡欢,其表现在书法上显得沉郁雄肆,隐隐有郁结难解之意。王铎没有黄道周、倪元璐那般宁死不屈的人格魅力,但在晚明时期,他应该是最有才华和影响力的书家,其线条的用墨(从涨墨到枯墨)最具独特的美学效果。
——王铎行书
——王铎草书,可与王羲之、张旭、怀素比肩
6、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独具贡献,其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傅山书法以其“连绵草”闻名于世,而其行书则更入化境。
——傅山“连绵草”,多是率尔应酬之作,线条有如缠绕的草绳,其实并不足贵。
——傅山行书《左锦手稿》局部,颇有鲁公《祭侄稿》神韵
7、八大山人(1626—约1705),原名朱耷(待考),中国画一代宗师,书法亦绝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八大山人常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书法结体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章法结构不落俗套。
——八大山人画鸟,白眼向天
——八大山人题画诗
晚明至清初的“丑书”,不知世人能欣赏否?
公众号、头条号:线条的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