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01
据《旧唐书》:
公元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遭到阿拉伯人入侵,波斯王亚兹德格尔德三世于638年、639年、647年、648年四次向唐朝求援。
当时,唐太宗不愿蹚这浑水,拒绝了波斯的求援。
亚兹德格尔德三世打不过阿拉伯人,只好一路东逃。
公元651年,逃到中亚阿姆河附近一座磨坊的亚兹德格尔德三世,被阿拉伯人追上杀害。
王子卑路斯率领残部继续东逃,逃到了吐火罗(大致区域为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
当地部落酋长收留了他们,对他们也不错,像自己人一样。
得到喘息之机的卑路斯想打回老家去,于654年派使者再向唐朝求援。
那时的唐朝老大换成了唐高宗李治,他也拒绝了对方的请求,理由和他爸唐太宗的理由一样:路太远,有心无力。
“老大哥”靠不住,卑路斯决定自力更生。
在吐火罗人部落武装帮助下,曾经一度打到波斯东北的霍拉桑地区。
不幸的是,卑路斯又被阿拉伯军队打了回来。
公元661年,卑路斯再一次向唐朝求援。
唐高宗再也不好意思拒绝了,便派了一个叫王名远的特使,在今阿富汗境内设了个波斯都督府,让卑路斯当了都督,第二年又册封他为波斯王。
然而,在阿拉伯这个强敌面前,卑路斯是站不稳脚跟的,只好再次踏上东逃之路,于675年初抵达唐朝首都长安,被唐高宗授予右威卫将军职务。
两年后,卑路斯在长安含恨去世。
这个波斯王子,至死也未能完成复国大业,其未竟的事业,便落到了儿子泥涅师身上。
02
事有凑巧,当泥涅师做梦都想复国的时候,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
确实地说,这个机会,是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给的。
阿史那都支是西突厥十个部落的头头。
公元679年,这家伙与另一个名叫李遮葡的西突厥首领狼狈为奸,起兵搞事,并与吐蕃联合,攻打唐朝的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反应是派兵讨伐,却又担心吐蕃趁机大规模进袭。
秦州右军总管裴行俭立即上书朝廷,指出如今吐蕃的气焰正盛,我方的李敬玄将军又刚刚打了败仗,再发动大规模战役,获胜的可能性很小。
在裴行俭看来,对付西突厥的叛乱不能硬刚,只能智取。
他把目光定格在,正在长安避难的波斯王子泥涅师身上。
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裴行俭的计划是:
以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为名,经过突厥和吐蕃地盘时见机行事,说不定兵不血刃就可搞定叛贼。
唐高宗大喜,命他率队立即出发。
在此,先插播一下裴行俭的简历。
裴行俭,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出身于显赫的“河东裴氏”家族。
“河东裴氏”又称“闻喜裴氏”,“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
裴行俭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北周高官,父亲裴仁基做到了隋朝礼部尚书,其兄裴行俨为隋末猛将。
据《新唐书》,虽然早在少年时代,裴行俭就凭借先辈的功勋被委任为弘文生,但若无真才实学,名将苏定方也不会如此看重他。
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裴行俭参加明经科考试中选,被任命为左屯卫仓曹参军的时候,名将苏定方发现了这个人才,把他的用兵谋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
后来,裴行俭担任长安县令没多久,就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再后来,裴行俭升任为安西都护。
任安西都护的时候,西域诸国之所以甘心归附唐朝,很大程度上源于裴行俭的仁义。
因“政绩卓著”,裴行俭被召回朝廷任职,先是担任司文少卿,后来改任吏部侍郎。
可裴行俭一离开,西域就不安宁了,或者说,有些人就不安分了。
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就是一个这样的家伙。
继续说裴行俭护送波斯王子回国。
裴行俭担心会引起突厥人怀疑,于是,裴行俭带上泥涅师和少量护卫人员出发了。
一路的艰险自不必说,据《新唐书》记载:
裴行俭一行人在经过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的莫贺延碛(现称“哈顺戈壁”)时,突遇大风暴,昼夜不停,连向导都迷了路,将士们又饥又渴。
莫贺延碛又称“八百里瀚海”,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西域起点”,是新疆东部和河西走廊西端连接带上戈壁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复杂的地方。
这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昼夜飞沙走石,白天比夜晚还黑,向导迷路,将士们饥饿疲劳,再不想办法,就有“全军覆灭”、葬身瀚海的危险。
有多危险?
当年,玄奘法师心有余悸地回忆道:
“莫贺延碛长八百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顾影唯一。四夜五日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
裴行俭下令就地宿营,举行祭祀,然后传令下去,神灵刚才说,这里离水源地不远了,咱们再坚持坚持,就能喝到甘甜的泉水。
类似的忽悠术,怎么那么眼熟呢?没错,三国时的曹操,对士兵们也玩过这一手,叫做“望梅止渴”。
裴行俭率领队伍继续前进,果然没走多久,前面就出现一片水草丰美的绿洲。
众人都很惊异,感觉到了西汉李广利将军取马的大宛贰师城。
03
实际上,裴行俭一行已经到达西州(唐朝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治高昌,领高昌、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
消息传开,西域各属国官员,纷纷出城迎接。
裴行俭在当地招集了一千多才智出众之人,带领他们继续西行。
然而,继续西行的裴行俭,却放出话说,如今天气太热了,简直动弹不得,咱们还是先住下来,等待秋天再说吧。
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迷惑阿史那都支。
当侦察兵回来报告说:裴行俭一行决定不走了,等秋天凉快了再走。
阿史那都支:原本想找个机会干掉这些唐朝人,现在看来也不必太着急了。
虽然放了足够的烟幕弹,但在裴行俭看来,现有的人马还是有点少,不足以成事。
于是,他分别召见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安西四镇”酋长,假意对他们说:
本人最大的爱好是打猎,如今来到贵地,没有领导约束,很想痛痛快快地打一次猎,哪位愿意与我同乐?
愿意跟他去打猎的当地年轻人,竟然多达上万名。
裴行俭来者不拒,悄悄带着他们继续西行。
几天后,队伍来到离阿史那都支营帐十多里的地方。
裴行俭接连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派阿史那都支熟悉的人先去见他,来向他“打个招呼”,意思是老朋友路过此地,请他放心,不是来讨伐你的。
紧接着,裴行俭又派人紧急召见阿史那都支。
在此之前,阿史那都支已经与李遮葡计议妥当,等秋天的时候,再去收拾裴行俭和他的护送队伍。
阿史那都支万万没想到,裴行俭虽然出发时带的人不多,但他却在西域召集了一万多人,完全称得上是一支大军。
当这支大军突然出现在他面前,阿史那都支有点懵。
事情来得太突然,阿史那都支来不及想对策,带了五百多个下属(估计当时身边仅有这些人),就去见裴行俭去了。
阿史那都支一去,裴行俭就把他抓了。
然后利用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向西突厥各部族酋长传达:老大被朝廷来的大官抓了,你们都去替他求求情吧。
那些酋长不知是计。
然后,裴行俭就来一个,抓一个,后将他们全部押到碎叶城。
04
搞定阿史那都支后,接下来轮到李遮葡了。
裴行俭率领特意挑选的精锐骑兵,直扑李遮葡驻地,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拿下。
然而,未等大军开到,李遮葡就主动投降了。
原因是裴行俭在途中抓到一个李遮葡的使者,他对那人说,我不杀你,但你回去后必须告诉李遮葡,阿史那都支被我们抓了。
李遮葡心想,阿史那都支那么牛逼都被抓了,我还折腾个啥呢,再折腾也没卵用,便主动向裴行俭投降。
就这样,阿史那都支和李遮葡,被统统押送到了长安。
如果可以把西突厥称为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就不存在了。
唐高宗画像
唐高宗亲自为裴行俭设宴慰问,对大家说:“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不知被皇帝同时授予文、武官职的,古今中外有几人?
不料,刚搞定西突厥反叛头目,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东突厥的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俩部落也反了。
突厥人的这一次反叛,声势更加浩大。
据《新唐书》记载:响应这次反叛的,竟然包括单于都护府所辖的全部二十四个州,叛军人数多达几十万!
朝廷先是派单于都护府长史萧嗣业率军征讨,萧嗣业根本不是对手,来了个大败而归。
唐高宗只好把目光,再次盯上裴行俭,命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平叛。
志在必得的唐高宗,竟然“给”了裴行俭三十多万人马,包括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的十八万人,以及西路军的程务挺、东路军的李文暕等的十二万人,浩浩荡荡扑向叛军。
按照《新唐书》的说法,之前萧嗣业之所以失败,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运输军粮时多次被敌人抢走,不少士卒被饿死,战斗力大减。
裴行俭估计敌人肯定会故伎重演,便准备了三百车假粮,让比较瘦弱的士兵拉着走,每辆粮车里,藏了五名打仗厉害的士兵,每个士兵都带着斩马的长刀,和强劲的弓弩。
而秘密跟在后面,与“运粮”队伍保持一段距离的,是裴行俭挑选的精兵。
不出所料,走着走着,敌人果然抢粮食来了,拉车的那些瘦弱士兵,来了个一哄而散。
等到叛军来拿粮食,藏在车里的士兵突然杀出,后面秘密跟随的精兵正好赶到,将“取粮”的突厥兵杀了个片甲不留,没被杀的,也成了俘虏。
从此以后,突厥叛军,都不敢靠近唐军运粮车,眼睁睁地看着唐军把粮食运到前线。
没过多久,在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抵御唐军的突厥军就以惨败而告终,被拥立为可汗的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所杀,部下提着他的脑袋来投降。
裴行俭继续进攻,活捉另一个头目阿史那奉职后,就班师回朝了。
然而,裴行俭与突厥人的“缘分”,并未随之结束,逃往狼山的突厥残部,还需要他去解决。
解决掉龟缩在狼山的突厥残部后,公元682年,西突厥“十姓部落”的车薄部落也发生了叛乱。
尽管裴行俭已六十四岁高龄,唐高宗依然觉得,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平叛人选,便任命他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希望他尽快率军平叛。
然而,裴行俭尚未出师,便于当年四月在家中去世,唐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献”,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又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仍然没有忘记裴行俭的巨大功绩,加赠他为太尉。
宋代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在他所著的《唐朝贤将传序》里,对裴行俭的战略战术,进行了高度评价:
李大亮宿卫之忠,裴行俭、苏定方术略之奇,秦叔宝、薛仁贵、李嗣业搏战之勇,高崇文纪律之严,王忠嗣执守之固,李抱真训练之精,张万福乐善之笃,李光颜、愬谋虑之决,皆凛然有贤将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