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种作法不仅文官会,古代很多将领为了展示决心,往往也会杀人立威,诸葛亮杀马谡,袁崇焕杀毛文龙,都是如此。但令人讶异的是,号称明朝第一名将的戚继光竟然也有传闻说,他为了维护军纪,不惜大义灭亲斩杀亲子。
戚继光斩子这个故事,主要依据的来源是第二十八卷〈戮子〉记载:
本朝大将戚继光之斩其子,则以败绩。此军法所不贷,不得已也。
根据上面两则,民间的戏曲和传说中,传闻着戚继光有次打仗,他命其子戚印为前锋探路。戚印出发不久,遇上迷雾,视线不清使他迷路,他任务未达成,就撤退回营。戚继光得知后,怒其违反军令,下令将其斩首。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在福建、浙江一带,还有号称是戚继光斩子的遗迹,比如浙江的太尉庙、福州的光儿亭等。
但这个戚继光斩子故事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其他关于戚继光的记载中,都没有斩子的记载。按理来说,大义灭亲杀子是个违反伦理的大事,史书上应该都会记载的,可是除了《万历野获篇》和《纪效新书》,在《明史》、《明书》、《戚少保年谱耆编》都没有。
而另一个戚继光斩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如果戚继光要杀子,应该是在平倭战争最危急的时刻。但戚继光的长子戚祚生于1567年,不过平倭战争在1566年基本结束,1567年后,戚继光更调往北方。
虽然北方面对着蒙古的压力,但明朝对戚继光的要求是保持边境和平,不得主动进攻。因此戚继光并没有进攻的压力,对于已经在平倭战争中竖立权威的他来说,完全没有必要靠着杀子来立威。
从总的资料来看,戚继光在平倭战争时没有儿子可以斩,到了北方,虽然有了儿子,但蒙古畏惧戚继光的声名,不敢进犯,哪还需要斩子?更别说,真的要斩,那也一定是斩在北方,又怎么会是南方设庙呢?
因此,很多人猜想,戚继光斩子这个故事,会不会是后人,根据戚继光在自己写的兵书《纪效新书》所说:若犯军令,便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
后人因为景仰他,硬是帮他编照出一个斩子的故事,来凸显戚继光大公无私的形象呢?笔者觉得大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