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四声、平仄、二元化
古韵将平声称之为“平”,上、去、入声,合称为“仄”。
新韵把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合称为“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合称为“仄”。
上述就是四声“二元化”,只是时代不同,语言规范标准也随之不同,平仄概念内涵外延也有异同。
孤平定义:
王力先生孤平定义为,除韵字外,诗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若如此,那么“马蹄韵”平仄理论又如何解释呢?
启功先生孤平定义为“两仄夹一平”。针对包含韵句在内的非韵句平仄句式,较为全面明确,易于识别。本人采信遵守之,平仄规则检验每试不爽!
平仄押韵标准有古韵和新韵之不同。古韵以方言为基础,有入声字。新韵以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规范方言,入声字已分别规范到四声中了!
古人诗作及今人标示为平水韵的诗作,以古韵及方言入声字为平仄押韵标准。
今人现代格律诗,以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为平仄押韵规范标准。
“平仄杆”、首句正格
古律绝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像今人那样明确正格理念!
正格平仄理念,是在古今四声系统基础上的“二元化”归纳总结。
启功先生的“平仄杆”是“两两交替”的理论基础;两仄两平像马蹄声,能突出诗句中汉字节奏感,体现汉字平仄整齐对称的建筑美,形成汉字声调的抑扬顿挫的声律美,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决定首句的四种基本正格类型。
首句第二字仄声,诗家称之为“仄起”;第二字平声,诗家称之为“平起”。
首句末字仄声,诗家称之为“不入韵”;末字平声,诗家称之为“入韵”。
所有正格平仄,都能从启功先生总结归纳前人平仄理论研究基础上,所发明的“平仄杆”上截取。截取的首句正格平仄,按字数确定。常见的是五言和七言。今以五言律绝正格首句平仄组合为例(其余仿此类推):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二、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四、平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在“平仄杆”截取首句平仄的基础上,使用替、对、粘规则,不难推出后面各句的正格平仄来。例如:
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①
平平仄仄平②(押韵)
仄平平仄仄③
平仄仄平平④(押韵)
替:即正格句中汉字声调,两仄两平交替。宽格句中“二四六”(双数位置)汉字声调按“仄平仄”或“平仄平”交替。“一三五”(单数位置)汉字声调,在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可以“不论”。
对:即上下句平仄相反,见①②句,③④句。
粘:即上联第二句与下联第一句平仄相同,见②③句。
韵:即首句入韵及双数句末押同韵母的阴平或阳平声调的汉字。押韵的汉字,诗家称之为“韵字”,又叫“韵脚”。
宽格种类、格律诗“大忌”
在上述正格平仄基础上,规避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的变格称为“宽格”,包括诗联界认可的“三仄首”、“三平首”、“三仄中”、“三平中”和“孤仄”(接近句末者较少用)。例如:
仄仄平平仄①
平平仄仄平②(押韵)
平平平仄仄③
仄仄仄平平④(押韵)
黑色字体是宽格。
在上述“宽格”五绝基础上,各句开头添加两个相反平仄,就变化为宽格七绝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
(仄仄)仄仄仄平平④(押韵)
——重要的再说一遍:
①②句,③④句平仄相反,诗家称之为“对”。
②③句,平仄相同,诗家称之为“粘”。
“两两交替”的正格,诗家称之为“替”。
律绝和律诗首句末平声字,及双数句末的平声字,诗家称之为“韵”。
相对正格而言,“三平首”、“三平中”、“三仄首”、“三仄中”都是在正格平仄基础上的变格,与“孤仄”一样出现在古例中,由于受时代语言词汇发展阶段的局限,而被诗联界所认可,是律绝和律诗的“宽格”。而“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被诗联界视为“大忌”!何也?说明正格基础上的变格是有条件限制的。离诗句末字越近,变格要求越严格,反之,变格要求越宽松。对比分析可知,这是对古例变格较合理的解释。古人“宽格”是在出了好句,局限于当时同义或近义字词没有当今丰富,没找到合适的字词替换和调整平仄,不得已而为之,而非“两两交替”的理想平仄组合。
古体诗、畸格怪体、宽格律绝
在新的同义或近义字词不断增加的当今时代,今人如果追捧古人“宽格”,舍弃新韵正格,而自己又出不了名篇名句,甚至一味追捧“失替的“孤平拗救体”、失对的“偷春体”、失粘的“折腰体”,或以“学者”,“大师”自居,煞费苦心地罗列一大堆古体诗名篇名句,为这些自诩为“格律诗”的畸形怪体大开绿灯,就更加不如古人了!例如:
瑶池绿柳栏亭瘦,
平平仄仄平平仄
画墨丹青入眼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秦皇东去寻圣境,
平平平仄平仄仄
南国亦有碧玉秋。
平仄仄仄仄仄平(旧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新韵)
——在第三句中,第二字“皇”当用仄声字,却误用平声字,造成与第六字“圣”不同仄而“失替”。第四字“去”当用平声字,却误用仄声字;造成孤平“硬伤”!
若按旧韵平仄标准,第四句第二字“国”是古“入声字”为仄,与第六字“玉”当平却仄,有误用仄声字出律之嫌。
若按新韵平仄标准,第四句句第六字“玉”当用平声字,却误用仄声字,与第二字“国”不同平,也有失替之嫌!
若按格律诗体裁形式粘对要求分析,第三句第二字“皇”平声与第二句第二字“墨”仄声,当同仄却相反,有“失粘”之嫌,有人追捧为所谓的“折腰体”。
后两句双数位置(即二四六字)上下平仄当相反,却相同,有“失对”之嫌,有人追捧为所谓的“偷春体”。
首句第四字“柳”与对句韵脚“收”,以及第四句第四字“有”与句末的“秋”字,都存在韵尾相同的“挤韵”之嫌。首句末(白脚处)的“瘦”与第二句末韵脚“收”字,韵母相同,有“撞韵”之嫌。
孤平、失替、出律、失粘、失对、挤韵、撞韵,漏洞百出,若作为格律诗推崇,恕我实在不敢恭维。
若作为无平仄押韵规则的古体诗,并标示为“古绝”或“古风”,则是一首不错的诗。
若能调整平仄为:
秦始皇东巡(步韵改诗)
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瑶池绿剪兰亭荟,
平平仄仄平平仄
画墨丹青入眼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抗老秦皇东觅圣,
仄仄平平平仄仄
金童玉女碧螺酬。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句“三平中”,第四句“三仄中”,虽不符合“两两交替”(即两平两仄音步交替的正格平仄要求),但也在诗联界认可的“宽格”范围内,借用畸格怪体追捧者的话说,姑且算是“瑕不掩瑜”吧!
观点小结
替、对、粘、韵,是律绝和律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继承需要吐故纳新,创新也得遵守律绝和律诗体裁赖以存在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
今人应该与时俱进,倡导以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为平仄押韵规范标准的新韵正格。新韵正格,是大势所趋,是本人和初学者与时俱进者的共同首选。
而盲目追捧“大师”失替的“孤平拗救体”、失对的“偷春体”、失粘的“折腰体”等畸格怪体,及盲目推崇复古旧韵,无异于邯郸学步,前途不敢乐观。
结束语
事实胜于诡辩。本人无意也没必要勉强谁接受分享的平仄常识!谁要是喜欢自创或追捧各种各样的畸格怪体“格律诗”,或大力推崇复古旧韵,敬请自便,没人拦着!
有人总是质问我:你文章观点,出自古代哪个朝代,哪个古人,哪一年,哪一个月,哪一天,哪个时辰,哪个地方,说过的哪句话,或者哪本书,哪一版,哪一章,哪一页,哪一句,哪个词,哪个字?似乎出自古人亲口说的,亲手写的或古版印刷的格律规则,才是“真理”,崇古复古之神态跃然纸上,请君穿古装,坐马车去向早已寿终正寝的古人取“真经”吧。故意刁难或个人攻击者、简单标签式否定者,恕我无可奉告!
本文写作目的、期望与致谢
对陆续分享的律绝和律诗平仄押韵常识做综述总结,旨在义务帮助初学者,方便集中地了解,所需要律绝律绝和律诗创作审美常识。既然是义务分享,就无意也无必要勉强谁接受!
水平有限,错漏难免。欢迎友好探讨交流,在评论区,引用文章原句,便于订正错漏,达成共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谢绝标题党在此简单贴标签或不文明个人攻击谩骂!
谢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