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文化的灿烂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华文明,不过仅仅从外在环境去考察印度就会发现它和欧洲以及中东地区一样是一个高度宗教化的世界。
其灿烂的文明无不建立在宗教的基石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都可称之为“神的世界”,人民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了宗教的约束,这也是古代雅利安人给当今印度留下的一个令他们饱受困扰的文化遗产。
许多人接触到雅利安人也许就是来源于希特勒实施的“人种计划”,这个宣称德意志民族是雅利安人后裔,并且试图净化德意志民族血统的狂人不甘舞台上的寂寞,故而把雅利安人一起拉上舞台表演,毕竟谁让雅利安人是一个灭绝了四大文明中的三个文明的强悍民族呢?
希特勒给自己脸上贴金,宣称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裔,其内在目的自然是向世人展露他要延续雅利安人的辉煌,进而征服全世界的野心,就像波斯在近代没落以后,给自己改了一个新名字伊朗(Iran),即“雅利安人的家园”的意思。
不过波斯人是正儿八经的雅利安人的后裔,就像今天的印度人也可以据此自傲的说,他们也是高贵的雅利安人的后裔,在梵语(âryâ)中雅利安就是“高贵的人”的意思,而这种高贵自然是通过种姓制度来体现的。
雅利安人、印度、婆罗门教以及种姓制度之间的渊源
白色高加索人种雅利安人活动在中亚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是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之一的雅利安系,另外两系是蒙古系(阿尔泰系),闪米特系。游牧民族具有很强的迁徙性,而高寒干旱的地理气候条件驱使他们不断向更加温暖的南方移动。
这一迁徙的过程中是漫长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雅利安人也不是一天就抵达了印度次大陆,直至公元前1500年以前,雅利安人都尚未踏入印度次大陆。在这之前,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已经诞生了一个城邦制文明“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
但这一文化直到18世纪才被印度人发觉,不过这个印度地区的本土文化却并没有传承下来,而是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因为某种不明原因而突然消亡,就像玛雅人突然消失一样。而这一段时间里,雅利安人也在不断的向南方做间歇性的迁徙,其中一支进入伊朗高原乃至更远的东欧地区,另一支则南下进入北部印度的旁遮普。
雅利安人在旁遮普地区短暂的居住了一段时间,进入了和当地土著达罗毗荼人的不断斗争之中,结果是白种人雅利安人取得了胜利,他们在此衍生出了吠陀文化,诞生了婆罗门教的前身吠陀教,而雅利安人也在和当地土著的融合中完成了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雏形。
随着雅利安人在旁遮普地区立足以后又不断向东推进,一直将其势力推进到恒河流域,而伴随是雅利安人的势力和制度的完善,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也应运而生,这一切的完善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譬如社会内部阶级的划分以及吠陀教想婆罗门教的转变,这些都是在吠陀时代晚期完成,雅利安人作为入侵者将当地被征服的土著民族称之为“贱民”,即达利特(Dalit)”,意即“不可接触者”,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雅利安(âryâ),即“高贵的人”。
不过瓦尔那制度的形成并不全然来源于民族意识,其重要的依据是婆罗门教的发展和世俗世界的相结合,婆罗门所代表的三大创世神梵天、毗湿奴、湿婆成为了最高信仰以及最洁净的人,为此还衍生出婆罗门教中重要的“原人观”。
在吠陀时代的重要典籍《吠陀》收录的《梨俱吠陀·原人歌》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史诗:
布卢沙(人)有千首,有千眼,有千足;他从各方包围了地,还超出了十指。唯有布卢沙(人)是这一切,过去的和未来的;而且还是主宰不死者,和超越借食物生长者。他的嘴是什么?他的两臂?他的两腿?他的两足叫什么?婆罗门(祭司)是他的嘴;两臂成为罗阇尼耶(王者);两腿就是吠舍(平民);从两足生出首陀罗(劳动者)。月亮由心意产生;太阳由两眼产生;由嘴生出因陀罗(天神)和阿耆尼(火);由呼吸产生了风。由脐生出了太空;由头出现了天;地由两足;〔四〕方由耳;这样造出了世界。
这个神话传说和我国的盘古开天是相同的,盘古死后身体化为了我们的世界,应该说这是原始宗教时期人们从崇拜自然神到转变为崇拜人格化的神的一个特点。
种姓制度中的四个阶级婆罗门:(最高的)教士和学者;刹帝利:(上位)贵族和战士;吠舍:(下位)农夫和客商;首陀罗:(最低的)农奴和奴隶对应了“原人”的四个身体部分,同时也象征了他们的不同地位。
而贱民,达利特(Dalit)则被排除在了“原人”的身体之外,这意味着他们在社会中无法享有任何的权利和地位,他们只能从事社会中最肮脏和劳累的工作。其实与其说瓦尔那制度是一个种姓制度,不如说它是对社会分工的一种阶级划分。
因为不管婆罗门、刹帝利还是吠舍它们并不是一种姓氏,而是代表了一种职业与身份,这在婆罗门法典中规定的很清楚,譬如旃陀罗(贱民),即“扫除污垢的人”,他们被规定只能从事低贱肮脏的工作,而婆罗门则专门从事宗教工作,刹帝利负责统治世俗。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印度大部分皮肤黝黑的人都从事的是底层工作,而皮肤白皙的印度人则从事更加优越的职业,实际上就是雅利安人对社会分工做出的规定导致的结果。
从吠陀时代开始,这一制度便一直得到严格的遵守,在沙门思潮时期这一制度也没有能够被废止,譬如宣扬人人平等的佛教,但实际上来自于上层社会的阻力最终造成了这种阶级固化的文化意识,在印度历史上婆罗门教数次被列为国教。
这种文化渗透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就是为什么1947年印度尽管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宗教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却不是一纸条文就能废除的。
难以根除之痛来源于3000年的宗教枷锁
婆罗门教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宗教的文化和教义,最终在印度封建时代蜕变成为今天的印度教(新婆罗门教),在教义上印度教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依然信奉三主神,推崇种姓制度,并且要求信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的规定。
在今日之印度信奉印度教的信徒足有10亿以上,如此庞大的基础和巨大的宗教影响力成为了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消逝的重大阻力,在印度教的核心教义中,种姓制度规定了各个种姓的权利和义务,其特点表现为对职业的世袭,这一点比世界上的任何封建王朝都要贯彻的严格。
四大种姓只能世袭各自的职业,只能同级之间通婚,婆罗门和刹帝利阶级享有更多的统治权,而像达利特(Dalit)只能从事低贱的工作,绝无可能进入上层社会的可能,因为这一切在他们生来之前就已经被严格规定了。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印度社会婆罗门阶层占据的人口才不到全印度4%的人口,但却掌握着全印度7成以上司法权和过半的国会席位,尽管印度政府推出了著名的“保留政策”,要求在议会和社会各企业中为较低种姓以及贱民保留一定比例的任职名额。
但实际上这一政策真正要推行起来无疑将受到巨大的社会阻力,即便在今时今日印度地区也时常发生贱民和高种姓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最夸张之处表现为贱民由于被视为“不可触碰者”,认为他们是不洁和肮脏的。
所以严厉禁止他们同高种姓之间有任何接触,那魔幻的一幕便诞生了,贱民们在上街时总是小心翼翼的靠着墙着走,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影子与其他人重叠,从而污染了别人的洁净,更有甚者他们在街道上留下来的足迹都被视为是肮脏的,所以一些人出门时还会带着扫帚一边走一边清扫自己的足迹。
这些犹如小说描写的魔幻现实般的情节确确实实在印度社会发生着,而这种畸形的社会模式其无疑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地区后残留下来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的不断推动,3000年的宗教枷锁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除的。
那位深受很多人喜欢的印度影星阿米尔·汗虽然竭力呼吁社会放下种姓偏见,但是他一个人的声音在数十亿宗教徒们的祈祷声中无疑是微弱的,尽管他们也渴望在世俗中得到某种平等,但他们似乎更愿意从对神灵的虔诚中得到某种来世的好处或者完全就是因为对冥冥之中的恐惧而放弃了反抗。
倘若雅利安人没有带来吠陀教,那么古代印度人自然不必顾忌来自于神灵的凝视而奋起反抗,想要完全卸下这幅3000年的枷锁,还将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