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本文乃“金鱼美妆教学课堂”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战国时代,“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既依附于一定的社会集团,又可自由来去,相对独立。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随意逞才,有的鸡鸣狗盗,竟一技之长;有的朝秦暮楚,图一己之利;有的则高风亮节,留永世之名。鲁仲连就是一位高风亮节、不畏强暴的志士。鲁仲连是齐襄王时的著名士人,以策划谋略、排难解纷而闻名于世。《战国策》中有关他的记载颇多,而最为人称道、文学价值也最高的,则是他“义不帝秦”的故事。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括领兵,惨遭失败,四十余万士卒被秦将白起坑杀。第二年,秦又乘胜进逼,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达三年之久。赵求救于魏,魏将晋鄙率军十万,奉命前来救赵,但却因畏秦而不敢进兵,驻兵于赵魏交界处的荡阴(今河南汤阴)。魏王又派外籍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劝赵王奉秦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
此时,鲁仲连正在邯郸游历,得知此事,他立即去见平原君,问他有何打算。平原君无可奈何地说:“我现在还敢有什么打算呢?长平一役,损兵折将,而今国都被困,魏本已派来了援军,可现在又来劝降,我能有什么办法呢?”鲁仲连闻言道:“我本认为您是位名闻天下的贤公子,现在看来并非如此。魏国的使者在哪里?我替您打发他回去。”
在这里,鲁仲连刚一露面,就先声夺人。平原君本战国四公子之一,而鲁仲连却以之为“非贤”,气冲臂汉;秦围赵,魏劝降,本不干己事,而他却能从联合抗秦考虑,力敌帝秦,义薄云天。《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策士的言行,而记言往往是谷扁的T心网容,鲁仲连的形象也主要通过他与辛垣衍的对话表现出来。
鲁仲连初见辛垣衍,并未急于表白,而是“无言”以对。这“无言”是他运用的技巧和心理战术,一是想造成一种紧张气氛,给对方以心理上的压力,二是想让对方先开口,以探清对方的虚实。果然是辛垣衍首先打破了这尴尬的局面:“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易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以辛垣氏的想法,久居此围城的人,定是有求于平原君,故有此一问。这实在是低估了鲁仲连,他对这一问题不屑一答,反借题发挥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于此,他历数秦的残暴,并发出了宁赴东海而死也不愿为秦帝下之民的誓言,且以鲍焦之死来加以比照,说明自己之死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而死,而是为了普天下人民的意愿以死抗秦的。这说明,他对平原君根本就无所求,之所以见辛垣氏,是为了向他陈明道理,是要帮助赵国的。正是在这种崇高人格的感召下,他那言明理彰的分析才能被辛垣氏接受。
首先,他分析了秦称帝的害处。他以齐威王与周室关系为例进行分析。齐威王曾行仁义,在周室衰微、诸侯不朝时,齐威王却能前往朝见。周烈王死,诸侯都去吊丧,齐后去,周室就要杀他,终于引来齐威王的大骂。齐威王之所以前后不一致,实在是对周室的苛求难以忍受了。因为周室是天子之朝,天子本来就可以随意处置臣下的,其潜台词不言自明:秦国如此强大,一旦称帝,对天下的苛求将更甚于周室。
若仅此一例,很难说服辛垣氏。辛垣衍果然举了十仆而畏一主的例子来问难鲁仲连,仲连马上将了辛垣氏一军:“那么,魏国相对于秦而言,也就像仆人一样了?”在辛垣氏认可的情况下,仲连又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要让秦王把魏王利成肉酱!”辛垣氏不服气,又怨忿地问仲连,怎样使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于是,鲁仲连又讲了昔年商纣王醺鬼侯、脯鄂侯、拘文王的事例,以此证明,君对臣、主对仆的任意处罚,是各自的地位、关系使然,而不是什么怕不怕的问题。
接下来,鲁仲连又以邹、鲁二国为例,这两个弱小国家的臣子,以自己果敢的言行抗击齐闵王,终将齐阅王拒之于国门之外,又从反面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弱小的国家,只要敢于抗争,大国也是不敢轻视他们的,尽管这两个小国已贫弱到对本国君主生不能侍奉供养、死不能行饭含之礼的程度。
在有此具体实例的情况下,鲁仲连又反激对方:“秦与魏都是万乘大国,彼此称王,但魏却因为看见秦的一次胜利就要尊秦为帝,三晋大国的大臣反而不如邹鲁的小国之臣。”然后,鲁仲连又作了一个退一步的假设,如果秦真的称帝,更将带来种种具体的危害,且这些害处又都与各诸侯国密切相关,又特别提出:“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鲁仲连的这一段逻辑严谨、说理透辟的分析,终于全面地打动了辛垣衍。盛赞鲁仲连为“天下之士”,并决定离开赵国,不再谈奉秦为帝的事了。后来,魏公子无忌窃符夺兵,救赵击秦,邯郸之围才得以解除。文章至此,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已经结束,但作者没有就此罢笔,而是补叙了这样一段故事: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责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遵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这段补叙,从行文结构来看,与鲁仲连初见辛垣衍时与辛垣氏的答问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段补叙,使鲁仲连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若仅有“誓不帝秦”的誓言和侃侃而谈的论辩,这一形象就会显得干瘪而无依托,也就当不起“千古高风”和“千古一士”的美名了。
鲁伸连为人排忧解困而不受封赏,不接受祝福之礼,甚至终其身不复相见,这正是鲁仲连高风亮节的具体表现。这种崇高的品格,是那些苟且钻营、朝秦幕楚之士所不具有的,无怪乎司马迁称赞他:“好奇伟假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