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记的初中课本上说,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等等。
当时初中课本上是这样写的,考试要求背诵,因为鲁迅的影响实在太大,这件事情就一直记的。
今日翻看《周作人谈鲁迅》,才知道原来鲁迅的原名并不是叫周树人,而是叫周樟寿,后来才改名叫周树人的。
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他的祖父介孚公给他所取的。他生于前清光绪辛巳八月初三日,即公元一八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那时介孚公在北京当“京官”,在接到家信的那一日,适值有什么客人来访,便拿那人的姓来做名字,大概取个吉利的兆头,因为那些来客反正是什么官员,即使是穷翰林也罢,总是有功名的。不知道那天的客人是“张”什么,总之鲁迅的小名定为阿张,随后再找同音异义的字取作“书名”,乃是樟寿二字,号曰“豫山”,取义于豫章。后来鲁迅上书房去,同学们取笑他,叫他作“雨伞”,他听了不喜欢,请祖父改定,介孚公乃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有人加上木旁写作“豫材”,其实是不对的。
到了戊戌(一八九八)年,鲁迅是十八岁的时候,要往南京去进学堂,这时改名为周树人。
在这段文字中,周作人详细介绍了鲁迅名字的由来,一目了然。
想当初,编课本的人不知道从哪里找的资料,竟然将鲁迅原名周树人这样的“知识”让我们背了很多年。
刚刚查了百科,才发现百度百科已经更正过来了。只是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家里读书的孩子,不知道现在课本上更正过来没有。
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止一次。其中包括很多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国外名著,课本上介绍内容是怎样怎样的,等到真正有机会读到原著,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当然,其中可能有历史原因,涉及价值观。但是像这种要求我们背诵的差别较大的“知识”竟然伴随着我的初中和高中,想象还是情感上难以接受。
我们那个年代,能接触到的书非常有限,又没有网络。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正统的,毫不质疑的吸收。现在想想,其中有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