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辛亥残秋偶作
[近代] 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茫茫浓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述怀诗。它写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刻,因而悲壮沉郁。许寿裳说:“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①这理解是对的。但“栖身无地”,当指广大人民,否则也无从“哀民生之憔悴”了。过去有些人把这首诗,理解为“鲁迅感叹自己老后无处归宿”,这是不确当的。鲁迅写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对革命充满信心,不大可能产生“老无所归”的绝望的思想,更不会把自己的战斗生活说成“梦坠空云”。还有人说:鲁迅原来想终老革命根据地的,现在革命根据地失去了,因而他感到“老无所归”了。这也是缺乏根据的。鲁迅十分关怀革命根据地的情况,每当根据地有人来,鲁迅总要他谈谈那里的情形,和陈赓将军会见,就是其中的一次。这是因为,鲁迅始终把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看作中国革命的核心,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至于他个人,他多次表示过,他要坚守在文化战线上战斗的阵地,他不打算离开当时斗争激烈的上海。就是后来身患重病,许多人劝他到别地去疗养,他也不同意。总之,把这首诗理解为鲁迅个人感到“老无所归”,缺乏事实根据,而且把它的内涵大大地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