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前言:读《腾讯传》时,有一种汹涌澎湃!那个时代,每个创业者如同涌动的芦苇:觉察风浪前,不识前程路,激情同舟上,借势造新天。
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朝气蓬勃。前辈们的脚步,或许不可复制,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感悟。
这篇阅读感悟总的6000多字,所以分成上中下三篇(T代表引用《腾讯传》的内容,M代表我的想法。)
此为中篇,包括影响腾讯成长的几场重要的战役,,将从产品和商业的视角,思考其中的成败功过。
M:面对微软MSN的攻势,和收编喊话,马化腾说NO。
道理很简单,你手上的底牌我清楚,我也清楚自己的——凭什么你只是提出一个庞大的构想,就要收编我?
事实上,商业社会里最不缺的就是构想和口号!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能落地的、能坚持下来的、能与你相匹配的,却很少很少。
向竞争对手开放,结成联盟,其实是另一种自我封闭!
对于现在的腾讯而言,也是如此。商业的大环境下,一些狼的存在可以时时激发羊群“跑起来”的斗志,从而让身体保持健康活力,而不是衣食无忧,安度晚年。
T:“当我们看到Live Massenger时,就知道战争即将结束。”——张志东(腾讯五骏之一)
M:是的,战略底层的差异,可以在产品表层反应出来。就像一个人将自己定义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我们看到Ta开始干什么事情。
创业公司干什么事情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不是刚好符合用户需要的。
这一点,腾讯做到了。所以,结果腾讯活了下来,然后收编了MSN的几位顶尖技术人才。
M:为什么腾讯不继续做微博?
在微信出来之前,我在虎嗅上发文,预测腾讯微博终将战胜新浪。可惜,不论是出于战术上的跟进抄袭失误,还是战略定位上的偏离,最终腾讯微博被放弃了!
其实反观整个项目,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
前提条件是简化功能,集中做“网红”社区平台即可。甚至可以引入地方属性,下沉到地方性名人的、名企、名店的社交宣传需要。
即上篇所讲的“1对多”的明星社交需求。
——事实上,今日头条的机会也在这里,即通过推荐用户最关心的内容,来留下用户。而明星、公众团体,及相关的内容无疑是很多用户关心的。
是的,在微信上这些也可以通过小程序来实现,可惜小程序在微信上的入口不行,没有“联系人(关注人)”这样的权重。
所以问题并不是微信有没有这个功能,而是这个功能如果拆出来另外做,会更好!
在经济学上,这叫“相对优势”。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可以巩固腾讯的核心竞争力“社交”,弥补在1对多层面上的缺失。
事实上,明星公众个体的商业联想空间其实还很大。甚至可以和整个腾讯内容产业相挂钩,想象空间巨大。
M:农场给QQ空间带来的增长效应,本质上是用户对使用场景下的内容需求。
就像做长途汽车的人,有更大意愿花钱买报纸一样——在那个场景下,做这事情,刚好可以打发时间;而QQ农场上则可以展示自我,促进另一层面上的交流等等。
也可以说,并不是农场本身具备这么大的威力,而是它与QQ原有的用户使用场景的契合度发生了化学反应。
由此来看游戏与社交的契合度,或许只是在于“已有账号”这简单的一点,却足以形成足够的入围和淘汰门槛。
或许,现在流行的“内容+社区+商业”的模式,可以追溯到QQ农场的“场景契合”上去。
M:联众公司对腾讯的公开挑战,做了一个调查评估。
——准确的说,是只有调查。因为这份报告上,只有“现在有什么”,而不是“未来能做什么”。
对商业竞争对手的判断,一定要建立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当然,这个调查还包括最重要的内容: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团队成员结构、能力水平等。
反观腾讯击败MSN,从这方面看都是有迹可循的。
因为MSN中国公司的决策权和技术应变权不够,所以这是个“纸老虎”的存在。还有与51.com的网吧之战,最终腾讯的胜出,对手团队的问题是一大因素——对于投资这个项目的资本而言,真是惨痛的教训。
再从联众的角度看,产品门槛的建立对于每一个“现在很成功”的产品都很重要:简单说,资本大投入来模仿你,有多难要多久?
这个难度和时间,就是你兵临城下的反应时间——如果不想面临这种情况,就即时自我提升。
M:陈天桥的“网络迪士尼”为什么做不起来?
我认为有两点:从大势上讲,当时2008年对应的几个行业,盈利模式都不太成熟,所以大资本的投入并不能在短期内获取相应的回报;其次是人才团队,进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特别是内容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储备。
很多公司的扩张或项目,包括腾讯一开始的《凯旋》失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人才上的问题。
M:所谓产品的用户体验,说白了就是更加人性化。
什么是人性化,就是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真有用,善意的协助和反馈,美好的感受。
可以说,真善美是好产品的最简单标准。
从这一点上说,体验产品,就像一场试探性的恋爱。
那么,怎么打磨好一款真善美的产品呢?腾讯的方法是产品人自己反复多用,每天坚持下来,提升一点点,小步快跑。
“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张小龙
T:第一个公开把马化腾叫做“抄袭大王”的是新浪的王志东。
M:时到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从而更新我们对互联网知识产权的界定:互联网产品的最终形态,其实是一个公开的、共享的存在——这不是知识产权。
真正的知识产权是,如何实现这套最终产品(底层代码),也应该得到保护。
换句话说,最终产品只要一公开,就要接受“类似产品”的竞争或潜在竞争的考验!而自身能做的,不是打官司,而是自我更新。
成为自己的革命者,才是一个产品最好的竞争门槛。
T:在安全需求上的单点突破,让360迅速覆盖PC端。
M:是的,理论上讲一个公司在资本和人才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做任何产品。但是毕竟每个公司的人才矩阵和属性是不同的,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腾讯的成功产品和失败产品,都可以在个“人才基因”上找到关键所在。
另一个问题是,满足用户一个核心的刚需,就可以建立与用户的强关联,从而获取更多的展示机会,如同拿到了挖矿的许可证。
再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腾讯杀毒打不过360杀毒呢?
我认为在技术底层,用户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巨大的差距,可是在一些功能的微创新(腾讯引以为傲的)、用户界面的展示和使用体验上,360显然更符合广大用户的审美。
从观感上,腾讯安全给人的感觉是很“技术清新”,而360则是“严谨踏实”(或许这是第一任360杀毒软件的产品经理傅盛的功劳)——问题就在这里,当你使用一款PC杀毒软件时,你希望是什么风格的?
是的,在Phone端,技术清新或许更能胜出(所以猎豹胜出了),但电脑端不同。
当然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腾讯安全被捆绑了一些额外的推送服务,从而降低了作为工具理性的简单和专业性。
此为中篇,文:何为贵。感谢关注。
上篇链接:对话《腾讯传》:对话《腾讯传》:创业时代的攻伐决胜,路过的何止一个魔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