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中国画传统形式中的“长卷”是中国画所独有.“长卷”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的
特点,也是中国画的独有形式。长卷的画幅横向展开,虽然画幅的高度有限,而宽度
可以充分延伸,画面容量之大,是其它绘画形式难以比肩的。一个大画家一生没有留世一两幅长卷总是有那么点遗憾;所在书画大家一般都会在精力画境最旺盛时期创作……把一生的精彩与波折都汇聚在长卷中,体现出淋漓尽致,正所谓“笼天地于形内,借万物于笔端”是也……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纵46.5厘米 横88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夏圭(活动于1180-1230前后),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唐(约1049-1130后)、刘松年(活动于1174-1194)、马远(活动于1190-1224)合称为南宋四大家。善画山水、人物,长于运用秃笔,画楼阁亭台不用界尺,只信手为之,笔意精密,奇绝突兀,气韵颇高。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南宋 夏圭 虞山图卷
南宋 夏圭 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公尺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但是柯九思题字是后人伪造,所以这样的意见值得强烈怀疑。从时代风格来看,这种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流行于明初,而在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斧劈皴”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而水纹的描绘也刻意强调浪花的造型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时代为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可能是一张与明代宫廷画院风格密切相关的作品。
南宋 马远 春雨富士图卷 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马远 溪山秋爽图 保利拍品
马远 溪山无尽图
马远《溪山无尽图》卷,构图布景与《溪山秋爽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卷绘于宋笺纸上,山石为马远典型的斧劈皴,乔松远树,皆用拖枝法,柳林含风,千笔万笔,笔笔不乱。画幅中间,数株红树,点缀溪山丛莽间,有画龙点睛之妙。而纸寿千年,其完好程度与绢本不可同日而语。此卷创作年代当稍晚于绢本,水法两卷亦有不同,此卷水的画法更接近马远水图。
(传)马远 诗经豳风图卷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南宋 赵伯驹 百鹿图
赵伯驹,南宋画家。字千里。宋宗室,为宋太祖七世孙,生卒年不详。宋室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后以画扇为宋高宗赵构赏识并予召见,曾任浙东兵马铃辖。擅长画山水、花果、翎毛、楼台、界画,尤以青绿山水著名,影响于当时及后世。其青绿山水的特点,是在继承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水墨山水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变了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的文人趣味,显得“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造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赵伯驹作品传世极少,现存的《阿阁图》、《汉宫图》、《江山秋色图》等传为其所作,其中以《江山秋色图》最为著名。
南宋 赵伯驹 汉宫游乐图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卷 55.6×324厘米 故宫博物院
该卷为绢本,青绿设色。画面山重水复,林竹丛簇,道路盘纡,中间布置楼阁、寺观、屋宇、车马、行人等,精细之极。设色秾丽而典雅。该卷无款印,自明代起定为赵伯驹所作,但最近有人持否定意见,认为当是北宋高手所作。
南宋 李唐 百牛图 全图26.9×274.96cm 美国底特律馆藏
李唐(约1085-1165),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1114)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靖康之变”被掳往北国,后冒死南逃,在太行山遇萧照,萧照拜其为师,同至临安(今杭州)复以卖画度日。绍兴十二年(1142)经宋高宗舅父韦渊推荐,授成忠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所画山水、花鸟、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为杰出,成为南宋画院盟主。所作笔墨峭劲,气势雄峻,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法,画水打破鱼鳞纹程式,得盘涡动荡之状。他师承古人而超越古人,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一位人品正、画品高,震烁古今之现实主义伟大画家,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乳牛图》轴、《江山小景图》卷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卷藏故宫博物院;《濠梁秋水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晋文公复国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山水》双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据傅伯星《李唐生卒年考》,卒年八十
南宋 李唐 江山小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李唐清溪渔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李唐(传) 四季山水图卷
南宋 刘松年 十八学士图
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1174-1189)画院学生,绍熙间(1190-1194)升画院待诏。宁宗(1195-1224)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色典雅,界画工致。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所画人物神态生动,衣褶清劲,精妙入微。松年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传世代表作《四景山水图》卷及《天女献花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开禧三年(1207)作《罗汉图》轴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雪山行旅图》轴,藏四川省博物馆;《中兴四将图》卷传为其所作,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后薛收死,召刘孝孙补之。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作赞,题十八人名号、籍贯,称十八学士,藏之书府,时人倾慕,谓之登瀛洲。唐玄宗开元时,于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御制赞,为千秋翰苑盛事。 清代瓷器上的十八学士图,即源于此。唐朝著名的学士还有司马贞、李延寿、司马才章、令狐德棻等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 绢本设色 每幅纵41.3厘米 横67.9至6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与李唐的渊源关系,而秀润过之,四幅画面均无款印,但可信为刘松年真迹。后幅有明人李东阳题记。本幅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庚子销夏记》著录。全卷画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秀润过之。
春景,画堤边庄院。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不清,杂树小草很有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堤头两侍者牵马携盒向小桥走近,阶下童仆忙于清理担具,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
夏景,画湖边之水阁凉庭。庭前点缀以湖石,四周花木丛生,水阁伸向湖中,扶衬以木桩梁架,有点像西湖十景中白堤上的“平湖秋月”。主人端坐中庭纳凉观景,旁有侍者伫立。
秋景,画老树经霜,朱紫斑烂。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小桥曲经通幽,与外部湖山景观相隔离,似乎有遮挡秋之意。庭中窗明几净,一老者独坐养神,有侍童汲水煮茶,一派闲情逸趣。
冬景,画湖边四合庭院。高松挺拔,苍竹白头,远山近石,地面屋顶,都铺满积雪,显得茫茫一片,桥头一老翁骑驴张伞,前者侍者导引,似乎为了寻诗觅句,无妨踏雪寻梅,颇多闲适之趣。
北宋 郭熙 溪山秋霁图
郭熙(活动于西元十一世纪),河南温县人,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製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製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北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绢本设色 纵35.5、横103.2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北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纸本墨笔 19.8厘米 横2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北宋 米友仁 云山图卷 43.7×193.cm 绢本设色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米友仁(1086—1165),祖籍山西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系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故世称“大小米”。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北宋 赵令穰 湖庄清夏图 绢本设色 19.1×161.3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赵大年即赵令穰 ,字大年,北宋汴京人,书画家,生卒年不详,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主要活动在北宋后期神宗﹑哲宗之时。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军观察留后,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荣国公”。其子赵伯驹宋代著名画家,官至浙东兵马钤辖。工画山水、花果、翎毛,笔致秀 丽,尤长金碧山水。远师李思训父子。代表作品《风云期会图》、《春山图》、《阿阁图》、《后赤壁图 》、《文会图》、《鸟雀图》等。留传到现在的有《汉宫图》、《阿阁图》、《万松金阙图》等。
北宋 赵令穰 山水人物图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本幅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二十五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九十六公分左右。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画家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叠叠的岩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裏,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
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乾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
《五马图》纸本,白描,纵:26.9cm,横:204.5cm。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此画为李公麟传世佳作,纸本墨笔,无名款。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属于安徽桐城)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中进士,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有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以上提及作品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和《百马图》等。
北宋 李公麟 潇湘卧游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本作为现存中国宋代水墨山水画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过去曾传为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的作品,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等作品并列,在清宫中为乾隆皇帝收藏的四名卷之一,深受重视。不过近年得知为与李公麟同乡的李姓画家所作。潇湘为中国湖南省洞庭湖南方的风景胜地。本作是为了禅僧云谷禅师而绘制,云谷禅师遍游各地却遗憾未能造访潇湘。画中描绘出广阔的潇湘山水,以细腻的笔致画出渔舟与村落,并以充满逸气的笔致描绘树木。全卷以淡墨为主调,运用墨色浓淡成功地表现出大气微妙的明暗。
北宋 李公麟 华严变相图卷 纸本设色 35.5 x 1647.6 cm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李公麟 鬼子母救子经变图卷 纵34.7cm 横372cm 绢本设色描金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北宋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 绢本设色 纵46.2厘米 横42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弥足珍贵的存世之作。卷右上角有李公麟篆书自题:“臣 李公麟奉命敕摹韦偃牧放图。”其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着意之作,李公麟奉旨而摹,表现了圉官马夫牧放皇家良 驷的壮观场景,共画了一千二百八十六匹马和一百四十三人,显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韦偃,曾官少监,后久寓成都,他的用笔得益于画松,苍老稳健,把人马疏密有致地广布在川源和丛林 中,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评他:“以越笔点簇鞍马人物…… 或腾或倚,或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极富野情野趣。 是图充分展现了原作者集群马成势的艺术能力。卷首为起势,诸马互不相让,奋蹄而前,把观者的视线 引向前面的承势,这是全卷的高潮,会集了一大批策马的圉官和朝臣,正浩浩荡荡地巡视牧场,列阵庄严肃 穆,气势逼人。之后的转势和合势逐步进入了悠扬闲雅的尾声,那些最先出厩的马群经过一段激昂亢奋的奔 腾后,已是疲惫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渐渐消失在垅壑沟坡里,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全卷的气势由雄强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缓缓变成疏松流畅。群马千姿百态,无一 雷同,极富生活气息,全卷体现了画家处理大场面中人马动静、聚散的艺术能力,代表了唐、宋画马艺术的 总体水平。 李公麟淳朴简澹的白描画马相悖于韩干华贵富丽的肥硕之马,倒是与韦偃野朴放达的笔致颇为相近,故李公麟在《临韦偃牧放图》中融入了他的文人气格,特别是画卷的后半部分,画风清劲雅洁,敷色精细而无 华贵之气,淳朴温润,画中杂木、坡石的笔致,逸笔草草,富有个性,具有文人画家直抒胸臆的意趣。
北宋 李公麟 西岳降灵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点击见全卷)
北宋 李公麟 白莲社图卷 绢本墨笔 纵60.1、横459.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用白描画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虎溪东林寺结盟白莲社的故事。因为寺内種白莲,故称「莲社」。慧远是当时重要的佛教领袖之一,参加莲社的为陶潜、谢灵运、宗炳、陸修静、周續之、刘程之、张野等,都是当时的名流。图中第一段画陶潜因腿疾由他儿子和学生抬着回去,第二段画谢灵运骑马去莲社,第三段画谢灵运送道士陸修静过虎溪,第四段画周續之等人做佛事,第五段画两个梵僧在对话,第六段画刘程之在校经,第七段画宗炳在听讲,最后画张野在濯足观瀑。整个构图及笔墨技巧都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
这件作品歷来被认作李公麟的手笔,根據卷后李楶隶、张激、趙令畤等人题记与本图的关系,最后確认为张激或其请人为补李楶隶记文而作。张激又称投子山叟,李公麟外甥,北宋大观年间知庐陵县事。是图北宋政和丙申年为趄元叔收得,绍兴间归范惇所有,元明时流传不详,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为清内府收藏。
北宋 李公麟 丽人行 絹本 縱33.4公分 橫112.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旧传为李公麟所作,其善绘山水、人物及画马。画马初学韩干,后自寻蹊径而有新创。杜甫有《丽人行》诗,为描写杨家姐妹秦、韩、虢三国夫人出游之作。此图即取此诗意,着意于仕女「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之描绘。马匹体形肥壮,鞍辔华丽;人马纵辔徐行,轻盈优美。造形与设色皆饶唐代雍容富丽之遗风。
北宋 宋徽宗赵佶 四禽图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赵佶(1082-1135),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在他主政时期,奸臣当道,穷奢极欲,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踏来。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最后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赵佶是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终日潜心迷恋于书法和绘画,无心坐在龙椅上处理庞大的大宋政事,他先是启用当时的足球明星高俅,封他为殿帅府太尉,接着又重用蔡京、童贯之类,把一切朝政都交由这几个人处理。而他则狠抓文化艺术事业,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给画家以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像米芾、张择端等一代大师遂应运而生。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辑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的推动和倡导,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这位亡国皇帝政治无能,生活穷奢,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一代大家。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词》。
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其特点是瘦直挺拔,侧锋如兰竹,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传世书帖有《草书千字文》、《闰中秋月诗帖》等。
北宋 宋徽宗赵佶 池塘秋晚图
北宋 赵佶 柳鸦芦雁图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北宋〕(1090——?),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观。
北宋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绢本墨笔 纵44.3厘米横580厘米 美国纽约王季遷藏
武宗元(?—1050),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擅画佛道鬼神,学吴道子。北宋景德年末(1007),真宗营建玉清昭应宫,应募画工三千多人,最后,中选百人,分左右两部绘制壁画,武宗元任左部之长。此幅《朝元仙杖图》可能是宋初绘制寺观壁画的样稿。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 画五方帝君和众仙去朝见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情景。由神将开道、压队, 头上有圆光的帝君居中, 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伞盖等簇拥帝君自右至左前行。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 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其构图与此相同,但缺最前一名神将,故所绘共计也是87名神仙。)帝君及男仙的形象端庄,神将威猛,众多的女装神仙则轻盈秀丽、曼妙多姿。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52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年间,一代帝王书画家宋徽宗赵佶(1101—1124在位)沿袭“偃武修文”国策,大办翰林书画院(即宫廷画院),推行绘画科举制,宣和(1119~1125)年间又编撰《宣和画谱》,由此画家地位倍增,中国绘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的张择端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但他擅长的风俗画与当时盛行的“院体画”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故作品未能入选《宣和画谱》。不过,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一说宋徽宗偶遇)对他十分赏识且暗生情愫。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才历经十年创作的反映宋都繁荣的民风民俗画卷才得以现世。
当画作呈献帝王时,其创作风格令宋徽宗他耳目一新,惊喜万分,艺术造诣倍受赞赏,特别是创作题材所描绘的太平盛世情景,更加迎合了朝廷的政治需求,故宋徽宗欣然以他“瘦金体”签题为“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加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作印记。
一方面,《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京城以城郭内东南角侧田园为起点,向西沿着汴河上游,经内城通津门外的上土桥、东角子门,到繁华的保康门街结束,此段则是“上河”(见下图)。同时,作品又以虹桥为中轴向两侧展开并分别描绘都市的繁荣与乡村的恬静,形成和谐而统一的画面,其构图技巧十分高明。作为描绘都市繁华之作,作者却打破宫廷画雍容华贵的手法,设色清淡明快,线条简洁流畅,写实民风民俗,不加任何修饰,给人以清风淡雅和安详之感。以“清明上河图”作题可谓意境犹存,回味无穷。后人如将此定义为清明时节,,则大大降低了作品品味,且孔宪易先生在他《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中已列举了八项理由,否定了“清明时节”一说。
另一方面,当时汴京人口过百万,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十分发达,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球最大城市。宋徽宗试图借此表达北宋“政治开明惠及百姓”之意,以颂扬朝廷和太平盛世,祈愿天下太平。
北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手卷 纸本设色 纵27.7cm; 横9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生卒年不详,字昌之,剑南(今四川成都)人。北宋画家,专攻花卉草虫,早年师法滕昌祐。为了深入观察,他经常在清晨绕栏谛视,手调彩色当场描绘,自号“写生赵昌”。所作形态逼真,敷色鲜艳,为时所重。由于赵昌不轻易以画予人,故其作品传世极稀。 因《写生蛱蝶图》无作者款识,又董其昌在图后所题跋:“赵昌写生曾入御府,元时赐大长公主者屡见冯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将此幅作品定为(宋)赵昌所画。
《写生蛱蝶图卷》画蛱蝶翩翩飞舞,下方红叶、菊花、秋草丛生,画荫下伏着蚂蚱,饶有野趣。大红蛱蝶画法细致工整,花草用墨线勾勒,用笔顿挫有致,色不隐墨,在宋代花卉画中颇为少见。 《写生蛱蝶图卷》上有清乾隆御题诗,钤印“乾隆宸翰”、“幾暇临池”。图上钤有“魏国公印”、 “秋壑”、 “皇妹图书”、 “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典礼纪察司印”、 “吴新宇珍藏印”、 “新宇”、 “女明父”、“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御书房监藏宝”以及乾隆、嘉庆、宣统等鉴藏印。尾纸有冯子振奉大长主命题和赵巖、董其昌的题跋.
齐白石作品
陆俨少作品
张大千作品
徐悲鸿作品
齐白石作品
陆俨少作品
张大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