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相信大家在七星岩游玩的时候,
常去的都是天柱岩、石室岩等
七星岩中心游览区。
很少会留意到,
在西门之外还有七星岩中的“两岩”。
星岩景区之西
“七星”斗柄处
两座岩山
静守湖边
-----
-----
仙掌秋风 | 仙掌岩
仙掌岩高64.8米(另有一说法是海拔仅39米),南临中心湖,七峰中最靠西边的一座。民国《高要县记》称其“顶平如掌”,北侧有若干根柱状石芽耸立,宛如仙人指掌,故名仙掌岩。岩山四周峭峻,但远观若仙人巨掌擎天,有“天将欲倾我独撑”的气势,聚仙灵之气于仙掌之中。
不要看仙掌岩不算高,
但山路盘旋,沿途林木繁茂,
攀登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清代莫元伯写诗咏仙掌:
入穴复出穴,上山还下山。
俄然到天上,不信在人间。
月照松鳞老,苔生石笋斑。
苏耽乘鹤去,何日带云还?
岩顶古时建有擎莲寺,清光绪丁未年(1907)重修易名凌霄宫,后被毁,在1991年重建并对外开放。宫里供奉着西方三圣佛像。这里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是寄托愿望的圣地。
仙掌岩岩顶宽广平整,面积一亩多,在七星岩中是唯一的平顶石山。登上岩顶平台,立于仙掌之中,南望平湖,碧波浩渺,东望诸岩,层峦叠翠。这里也是星岩一景——“仙掌秋风”,意谓秋天到此,金风送爽,极目秋水长天,满眼湖山锦绣,令人心胸舒展。
明代王泮在月明星稀之时,
到此游览,留诗一首:
巨灵劈石插云端,高掌犹擎玉露盘。
白帝倘能分一滴,天风两腋驾青鸾。
题外话:在仙掌岩岩顶遇到了不少流浪猫,它们不敢离生人太近,但会悄悄地观察人。希望大家到岩顶时如果碰见猫咪,不要惊扰它们,强行抚摸会有被挠伤的风险,远观即可~
月魄松涛 | 蟾蜍岩
蟾蜍岩,位于七星岩景区西部,水月堤最西端,仙掌岩和天柱岩之间。南临中心湖,东临里湖,北靠万松岗,自西向东位列第二位。蟾蜍岩岩顶海拔89.9米(另有一说法是高约70米),石山上面布满石芽、石沟,顶部岩体被溶蚀成许多岩块,呈各种形态。因此山顶和通往山顶的道路尚未开发。岩顶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远望其状活像蟾蜍,故名“蟾蜍岩”。
“松涛在耳声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蟾蜍岩北背的万松岗,岗上松林郁蔽,松树皆为六十年代所植。明月、蟾蜍、松树,构成了星湖一景,名“月魄松涛”,意即在月明之夜,蟾蜍之状,倍觉逼真,加之清风吹拂,松树摆动,发出如涛之声,似高呤长哨,荡气回肠。人临此境,心旷神怡。
在蟾蜍岩里有个曲折幽深的岩洞,旧称“龙媪穴”,清代末期改称“煀人洞”。洞内狭窄弯曲,洞口比平地低一米多,宽一至二米,高一点六至五米,岩洞顶部平坦,洞沿层面和岩石裂隙曲折而延伸,东侧有一支洞,大小四米见方;洞末端有一落水洞,积水成潭,口径一米多,潭水清澈。
关于它的传说,一直在肇庆被流传得神乎其神。据《七星岩志》记载,传说蟾蜍岩煀人洞中蛰伏着一种“非龙非螭”之神,“如蛟螭出洞,岩顶上石蟾蜍变色,天空中风云骤起,暴雨将至……”
关于此穴,肇庆还流传着一个悲壮故事:清咸丰四年(1854年)6月,高要莲塘人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史称红巾军。交战中,红巾军伤亡惨重,边战边退,残部300人躲进了蟾蜍岩的龙媪穴。由于龙媪穴面积太大,洞内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清兵就砍来许多树枝堆在洞口点燃。滚滚浓烟借助风势全部被吹进洞内,“煀”(熏)死了洞内的300名红巾军。从此以后蟾蜍岩龙媪穴被肇庆百姓称为“煀(熏)人洞”,并一直沿用至今。
揭下仙掌岩和蟾蜍岩的神秘面纱后才发现,
它们并非是平平无奇的两座小山。
闲暇之余来七星岩西门外
感受“仙掌秋风”和“月魄松涛”之美,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仙掌岩&蟾蜍岩 小贴士
(注:蟾蜍岩不可登山)
地址: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七星岩风景区西门外
开放时间(仙掌岩):
7:30-17:30
如携有星湖门票卡可直接进场
公交(仙掌岩):
【仙掌岩】19路
公交(蟾蜍岩):
【七星岩西门】19路
文字整理丨小日月
图丨小日月
编辑丨小日月
清净水月宫,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聆听摩崖石刻上的千年故事
观七星洞天,赏镇岩之宝
来源:肇庆微生活、牌坊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