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信陵君窃符救赵,暂时缓解了赵国的危机。大战过后,有几个人的结局要交代一下:
第一个人叫郑安平,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人。当初秦相范雎被魏齐加害,是郑安平舍命相救,把他藏在家中养伤,然后与他一起偷出国境,跑到秦国。可以说没有郑安平就没有范雎后来在秦国大权独揽的风光经历,他的大仇也报不了。所以范雎非常感激郑安平,保举他做了秦国的官。然而秦国邯郸兵败,郑安平也在军中领兵,大战中被赵军所困,带领两万人投降了赵国,这下连累了他的推荐人范雎,秦王从此对范雎产生了不满,也就为后来范雎失势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人是鲁仲连。由于他劝走辛垣衍,使赵国没有投降,坚持到了胜利,也算有功于赵。平原君赵胜打算让赵王封赏他,使者多次请他见驾受封,他都拒绝了。平原君见他不肯受封,就赠予他千金,鲁仲连笑道:“大家称我为贤人,有什么长处呢?无非就是关键时刻替别人帮忙,排除困扰,但不能收取报酬。如果收了钱,和商人有什么区别?”说罢,拜辞平原君,飘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个人。说到这里想起了单田芳老先生说书的时候爱用的一句赞叹:“真高人也!”
第三个人当然是信陵君魏无忌。他窃符杀将夺取兵权,虽然挽救赵国于危亡,却犯了魏国的法。胜利之后,他不敢回到魏国,就和一起来的门客们留在了赵国,把魏国的军队让部将带了回去。
赵王对信陵君自然是发自内心感激,他和平原君商量,要封给他五座城。见面的时候,赵王亲自洒扫阶梯和道路,迎接魏无忌,让他从西侧上阶梯。魏无忌赶紧侧身相让,自己从东侧走上去(注),表示自己是个负罪之人,既辜负了魏国,也无功于赵国,不配受到这样的礼遇。
赵王和魏无忌一直喝到天黑,始终不好意思提封给他五座城的事,因为谈话之间,魏无忌非常谦退,不肯居功,人家越谦逊,赵王越觉得给多少座城也不足以回报,而且用封赏的形式显然是降低了魏无忌的身份,最后干脆只说以鄗城作为魏无忌的汤沐邑(意为只享受当地的赋税,没有所有权),这样做背后的含义是赵国对魏无忌是以贵客对待,而不以臣下对待。
此后,魏王觉得事已至此,就索性大度一些,还把魏无忌的封地信陵划归给他。
魏无忌在赵国虽然是客居身份,没有在魏国那么有权势,但他到处访贤的老习惯还是改不了。听说有位叫毛公的隐士混迹于赌场,还有一位薛公隐身于买吃食的小贩中,于是前去求见。两位隐士见他是权贵,不肯和他交往,魏无忌于是不带从人车马,只身徒步去探访两人。平原君赵胜听说了这件事很不满意,认为他这样做有失身份。魏无忌说:“平原君礼贤下士的大名我如雷贯耳,我非常敬佩他,所以才不顾一切背叛魏国来救赵国。现在看来,平原君平常寻求结交的人都是一些豪壮之徒,他并不寻求真正的贤人。我这样自降身份去结交两位贤人,还恐怕人家不搭理我呢!平原君还责备我,难道不以为羞耻么?”于是打点行装要离开赵国。平原君听说了,赶紧前来见他,脱下帽子谢罪,魏无忌这才留了下来。
鲁仲连确实是高人,急人之难,助人为乐,分毫报酬不要,比当时那些私利为上的纵横家们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是他太高了,高得不带一丝烟火气,让人只能仰望。相比之下,同样有侠气的信陵君就可爱得多,如果生在他的时代,我更愿意投入信陵君的门下,当然得凭自己的能力获得承认才行。
注1:按照当时规矩,主人从东侧上,客人从西侧上,表示尊重,客人如果自降身份,则主动从东侧上。
注2:读《资治通鉴》是个人爱好,觉得其中智慧无穷,发愿从头开始边读边写,把故事、智慧和感悟一点点写下来,与同好的朋友分享。水平所限,错漏难免,欢迎大家交流指正。本文为作者原创,引用望注明出处。
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
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