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陵见其至诚,谓然叹曰:“嗟夫,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班固.《汉书.苏武列传》
李陵再次劝降苏武无果,言语间流露出对苏武的敬佩之情,也有感于自己的行为而羞耻。作为昔日的领兵将军,李陵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就是投降了匈奴,也正因此,古往今来对待李陵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以李陵为耻,也有人觉得李陵值得同情,那么李陵到底值不值得同情呢?
先来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吧!
李陵,字少卿。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和他的爷爷一样,弓马娴熟,功夫了得,而且对部下非常的仁慈,名声很好,汉武帝觉得李陵颇有李广遗风,便派他领兵。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三万攻击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见李陵,欲派他为贰师将军部队做辎重运输护卫,而李陵不愿做这件事,他想建立功勋,就主动请缨,在兵员不足的情况下愿意以少击众,甘愿为贰师将军引诱匈奴大部队,来减少贰师将军的压力,汉武帝觉得李陵勇气可嘉,就允许了。
汉武帝命令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可路博德官职比李陵大,他觉得作为李陵的后援部队有点委屈,就上书误导皇帝,武帝看完诏书后怀疑李陵不愿意出兵,就下诏书告诉李陵让他出兵寻找匈奴伺机作战,如果找不到匈奴,就退回休整部队,李陵奉旨伺机寻找匈奴,可是没有找到,但是李陵在这一过程中,把行军所至之地所有的山川地形等制作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地图,并派部将陈步乐呈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喜,为此还封了陈步乐为郎将。
李陵退军到浚稽山休整,遭遇到了匈奴的大部兵马,足有三万多骑兵包围了他的部队,而此时李陵军仅仅五千人,李陵没有畏惧敌人,他冷静勇敢的和敌军作战,杀得匈奴单于大惊失色,匈奴单于以为李陵背后有大军支援,便又派来骑兵、步兵共计八万人马攻击李陵,李陵且战且退至山谷中,坚持了很久,杀匈奴人不计其数,匈奴军久攻不下,伤亡越来越大就欲退兵。
本来李陵会因此功勋天下,可是万万没想到,此时军中出现叛徒,叛徒逃至匈奴军,把李陵部队的情况全盘告诉了匈奴单于,匈奴单于便再次组织优势于数十倍的兵马进攻李陵,而此时的李陵部队已经粮草殆尽,武器严重不足了,李陵就下令埋藏了贵重物品,然后让手下士兵能逃走的就逃走,最后,李陵被匈奴兵逼到绝处,便投降了。
李陵在匈奴一年多,武帝派公孙敖率大军进攻匈奴迎接李陵,可是公孙敖不敢进攻匈奴,也并未联系李陵,为了自圆其说,班师后,他禀告武帝,诋毁李陵帮助训练匈奴军队用来抵御汉军,武帝听后大怒,灭了李陵满门。
后来,李陵心灰意冷,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妻,终老在了匈奴。
在李陵投降期间发生了很多故事:
太史公为李陵求情,惨受腐刑
- 太史公司马迁曾经向汉武帝为李陵求情,他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用区区五千人的兵马阻挡了匈奴数万大军的进攻,足以功过相抵,李陵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去接应,李陵为了贰师军团付出了很多,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相反,贰师军团的战绩不堪入目,而李陵之所以投降是为了保全士兵的性命,爱惜自己的生命是为了将来能够有机会再报效国家。可汉武帝却认为李陵应该死战,司马迁诋毁贰师军团,为罪人李陵开脱,犯了重罪,应该问斩。司马迁为了能够完成史学巨著《史记》,委曲求全,最后汉武帝顾念司马迁的才华,就判了他腐刑(宫刑)。
苏武持节牧羊,李陵规劝无果
- “苏武牧羊”的事迹,一直被后世人们称赞,赞扬苏武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而衬托苏武的关键人物就是李陵和卫律,卫律也是降臣,匈奴先派他来劝降苏武,软硬兼施,可苏武毫不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大骂卫律不知廉耻,卫律嫉恨苏武,就谗言单于,令苏武去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李陵此时也已经身着胡服,彻底地归降了匈奴,他数次看望苏武,以自己亲身的境遇来开导苏武,他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进行了规劝:
- 汉武帝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所颁布的法令也时常改变,今日令,明日变,苏武即便保全自己能够回国,恐怕也会遇到不公的对待。
- 苏武一家在苏武走后的悲惨遭遇。
- 从现实主义出发,以“人生如朝露,何必苦了自己”的角度进行诱说。
苏武拒绝了李陵,但是并未像他对卫律般对李陵进行辱骂,而是以死相逼,李陵自此不再规劝苏武,并称赞他为义士,同时也回忆起自己的往事,痛哭流涕的离开了。之后李陵看望苏武也从不再提归降之事,只是以朋友之间的友谊来嘘寒问暖。
在苏武归汉前夕,李陵设宴为他送行,在席间,再度表露出自己的心情:“苏武您回到家乡,享受荣耀,岂是我这投降之人能够相比的,倘若当时皇帝不杀我老母亲,我定会像曹沫般,寻找机会为国家尽忠,可是皇帝杀了我全家,我还有什么脸面再回去,这是我一生的耻辱,对于汉朝,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我只是想让您了解到我的苦衷,别无他求。”
从太史公和苏武对待李陵的态度上来看,李陵确实是有苦衷的,而且太史公更因为李陵求情而受到残忍的刑罚,先由太史公的角度出发:
司马迁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古往今来很多大人物都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许,以近代为例,鲁迅先生就曾经对他的作品《史记》赞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迁本人的个性也非常突出。
司马迁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集权时期,这是历史上的一次思想上的变革,自此,君权神授,臣权变成了君权,君臣父子的纲常理论逐渐形成,可司马迁为人放荡不羁爱自由,是一个拥有高度自我认知的知识分子,并且他的治学理念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实,也就是因为这种态度,司马迁才能被后世称赞,司马迁一生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人要有自己的志向,自己要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而李陵就符合他这种价值观。
在司马迁眼里,李陵并非贪生怕死之徒,李陵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客观因素在左右着他,司马迁同情李陵,他并不是对李陵投降行为的认可,而是他同情李陵投降时候内心的那种纠结,而李陵也说了,自己本不想投降,愿意为国尽忠,可是汉武帝的做法却伤了他本就已经即将破碎的心。
接着看苏武对待李陵和卫律截然不同的态度,继续剖析:
前文讲述卫律前来劝降,苏武大骂他不知廉耻,而李陵几次劝降苏武,苏武都以礼相待,并没有对李陵进行辱骂,还多次和李陵一起聚会,饮酒,这说明从苏武心里就没有抵触李陵,苏武也没有认为李陵有错,只是二人的价值观不同,苏武认为,作为臣子,国家利益最大,牺牲自己的小家来成就大家,是一件光荣而英勇的事情。
李陵为此还多次痛苦流涕,懊悔不已,可是事情已经发了,依然无力回天,李陵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把自己对家乡的期盼和豪情壮志埋藏在北国寒冷的冰天雪地里。
李陵的结局是很令人悲伤,他真的不想当叛徒,可是却一步一步的都上了绝路,无法回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家族问题
李陵的祖父李广号称“飞将军”,是汉初抗击匈奴的名将,可是终生未被封侯,因迷路延误战机,为保全下属性命,垂暮之年引刀自刎,他的叔叔李敢又是一位大英雄,为了给老父亲出气,打伤了卫青,在一次陪皇帝围猎的过程中,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而汉武帝却无动于衷,没有追责霍去病,李氏家族在汉初真可谓是为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几乎没有几人得了善终。那么李陵是不是有这种心理暗示在心底作祟,我们不得而知。
第二、个人能力突出,遭人妒忌
李陵兵败处,据汉匈边境一百多公里,为何李陵大战之际,无人援助,反而在大战之初,还屡屡中伤李陵,可以说李陵在官场上也是失意的。
第三、武帝时期,裙带作风严重
前文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他是汉武帝妃子的哥哥,包括间接害死李广的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杀死李陵叔叔的霍去病是汉武帝皇后的外甥,本身这次出师匈奴的战争就是汉武帝为了提拔李广利而进行的,希望李广利能够建立功勋,获得爵位,可偏偏李陵政治觉悟太低,没有领会到皇帝的意图,最终弄的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连最后的名节都没有保住。
凡事有因必有果,造成李陵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能叹息李陵的境遇,却无法赞扬李陵的行为,因为李陵投降的事情的确发生了,我们感叹李陵投降情有可原,也为苏武持节牧羊的行为表示敬佩,同时为太史公求情而受酷刑感到心痛,但更应该对汉武帝因自己的耿耿于怀而滥杀无辜表示唾弃,作为一国之君,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嗟乎!嗟乎!
本文由鸿涵先生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感谢阅读,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