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提起清明,杜牧的千古名诗《清明》可谓童孺皆知,家喻户晓。许多人都在品味这首诗的独特意境,有的人还“曲径寻幽”去考察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甚至说这是杜牧在城外祭祖回来的路上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其实,杜牧这首诗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曲折爱情故事隐嵌在其中。
杜牧,唐代著名的杰出大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有四大特点:一是出身名门。他是宰相杜佑的孙子,一代文豪杜从郁的儿子。二是才华出众。他从小饱读经书,博才多学,是有名的才子。三是性情刚直。他为人刚直、敢论列大事、指陈利弊的文士。四是怀才不遇。杜牧虽然才华出众,但他在仕途上却属于怀才不遇的类型,一直在做幕僚一类的官员。
公元835年,晚唐才俊杜牧“屈就”宣州太守幕僚,因为怀才不遇,心情一直很郁闷,于是在端午佳节前夕应湖州刺史崔君的邀请,到风光秀丽的吴中去“消遣”。
当时的湖州每年端午节前夕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水上龙舟赛会。这一天,一每年一度传统赛会上,湖州城万人空巷,倾家而出,其时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齐鸣,十分壮观。
就在这次龙舟赛会上,刚过而立之年的杜牧邂逅了吴中美少女张好好。张好好不但长相好,她羞花闭月,而且才华横溢,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杜牧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心扉波动不已。然而,她当时毕竟还年幼,还没有到及姘之年,而且杜牧也因公务缠身而不能久留,于是他手书一札,托人送于这位少女,约定十年后来娶她。
光阴荏苒,十年的时间随风飘逝,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杜牧来到与湖州一界之隔的池州做一任太守时,他想去赴当年湖州的应约之事,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管辖范围内突然出现民众逼反的事,他分身乏术,等他平息事态后,已然过了赴约之期,为此他很是懊恼和忏悔。第二天年清明时,他睹物伤情,面对下个不停的春雨,有感而发地写出感恨伤怀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849年,杜牧迁任湖州刺史,他于是欣然去赴迟到的约会,一打听才知道那张好好已嫁三年了。也就是说张好好等了他十一年后终于死心,于是另嫁他人。
对此,杜牧悔恨不已,伤感之余,苦吟一首《七绝》:“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落尽,绿叶成荫子满枝”。
由此可见,这首《清明》诗是一首感恨伤怀的幽怨诗,杜牧当年为了一名美丽的少女而记下的自身的感恨伤怀,却没有想到为世上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浪漫佳话。
当然,在民间还有一个版本。说的是怀才不遇的杜牧在中年时时来运转,做了黄州刺史,到任后,黄州的各级官员为了给新任刺史接风洗尘,举办了一个盛大的酒会。其间请了当地有名的歌妓前来助兴,歌妓程氏才貌双全,这让杜牧很是迷恋。
下层的官员看杜牧这么垂青程氏,就给程氏脱了妓籍,送给杜牧做妾。
杜牧和程氏,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然而,可惜的是杜牧早已有元配夫人,他的元配是属于母老虎类型,不允许程氏进杜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杜牧只好在外面租了一套房给程氏居住。
后来,杜牧调任湖州刺史。杜牧走后,程氏收拾行李前往湖州,这时的程氏已经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偏又碰到绵连阴雨,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湖州的杏花村,在杜牧的好友杜筠家住了下来。
忙完公事,杜牧赶到杏花村,看望爱妾程氏。程氏有感而发,吟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别了酒家问牧童,那里才是杏花村。
第二年,程氏产下一子,取名杜荀鹤,后来也成了大诗人。在孩子满月时,杜牧前来探望,恰巧正逢清明阴雨连绵之时,杜牧想起去程氏吟的诗,和了一首,也就是世人如今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几年后,杜牧又调任睦州,本想带走程氏,可是夫人以死相阻。这时的程氏因为有孩子拖累也不能像上次那样,追随杜牧。无奈之下,杜牧只好把程氏托付给好友杜筠,而匆匆上任去了。仕途坎垠,佳人久别,杜牧忧郁成疾,很快病倒了,不久竟然含恨而去,年仅49岁,诚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