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格律诗的格律表其实不需要死记硬背。
格律诗有四种平仄基本格式,即“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这四种格式是针对格律诗首句分析得来,而整首诗的平仄关系是根据“对”、“黏”的规则进行推导即可。
我们用五绝举例,具体讲解一下如何进行推导,大家学会这一套推导方法(一二句相对,二三句相黏,三四句相对),应用熟练,根本就不需要去背平仄格律表。
仄起不押韵
我找个例子结合着讲第一种格式啊,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这个是属于仄起不押韵的写法。我们说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个字,首联首字是可平可仄的,这里“白”字为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格律诗的韵脚采用平声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一样。
我们来看第一种格式下整首五绝的具体平仄推导。
“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平仄要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平平仄仄平“,再根据“黏”的原则,第三句要和第二句发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韵,一般最后一字就会选择仄声,对应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据“对”的原则,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仄起不押韵的格式,按“对”,“黏”的原则推导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起押韵
第二种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押韵,也就是说第一句结尾要改成平声。但这样一改呢,首句五个字的平仄间的关系就被打破,第一种是“仄仄平平仄”,那么因为尾字用平音押韵,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个字改了。那么第二种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峤的《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起句“仄仄仄平平”,那么我们按照对黏的推导原则,可以推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对照着诗检验下,有没有问题。第二句因为要入韵,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对那么死,只要在“二、四”的重要位置上平仄相对就行。
我们再回头看看刚刚第一种格式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后再看刚推出的第二种平仄关系,发现联系没有?其实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关系调换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没变。所以“仄起押韵式”也是不用背的,两种格式只是稍微变化了一点。
平起不押韵
举例子看第三种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直接把平仄标出来: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要注意第一句的平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又称“鲤鱼翻波”,是合律的,我们按照“平平平仄仄”进行格式推导就可以。
关键来了,我们不要孤立看问题,我们再把这种格式和第一种对比一下。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发现了什么没有?这就是把后两句先说,把头两句后讲嘛!
你写诗的时候前后句调整都可以的。
平起押韵
既然要押韵,那么首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啊,直接把第三种格式的首句最后一个“仄”改为“平”,同时,前面第三个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就不举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发现。四种格式到这里就全齐了。
总结
所以,大家只需要记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种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么五绝的四种格式全都能推导出来。律诗也是一样的。
五言是这样,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时候注意平仄关系就行。
所以,近体诗的格律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有这四种基本格式。四四(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种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来,不用劳心费力的去记。
要做到在格律中游刃有余,无他,唯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