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司马伦和孙秀当政时期,杀掉了几个名人,先说第一个,张华。
张华被杀天下悲痛
司马伦在废贾后之前,也要寻找同盟军,派人夜晚去找张华。张华大半生坎坷不得志,是在贾后的无比信任之下,才能施展抱负。虽然他也知道贾后恶迹斑斑,但不忍心背叛,婉言拒绝。
不久,有天他正闭目养神,梦见房屋忽然倒塌,刹那惊醒。当夜就发生政变,贾后被捕后,张华随即被抓。司马伦派手下张林处死张华时,张华说:你要谋害忠臣吗?
张林说:你身为宰相,太子被废黜,你不能为气节而死,这是为什么?
张华说:我当时在朝廷上竭力劝阻,你们可以去查当天的会议纪录。
张林说:劝谏没有被听从,你为什么不主动退位呢?
张华无话可答,临死前叹息:我不怕死,只怕王室将来有大难,祸不可测啊!随即被杀,夷灭三族,终年69岁。朝野上下,无不悲痛。
张华是西晋第一名臣。他一死,整个国家如同脱轨的列车疯狂奔驰,驶向无边黑暗的深渊,万劫不复。
石崇建“高档会所”金谷园
第二个被杀的名人是石崇。石崇被杀是有多个原因的。第一,他和贾谧是死党。
贾谧周围聚着“二十四友”,他们饮酒作诗,吟弄风月。经常相聚在一个高档的会所里,叫金谷园。就是石崇建的,因为石崇是他们中的土豪。据说,他父亲石苞临终时将财物分给几个儿子,没有给石崇。石崇的母亲向石苞请求,石苞说:以后他自己能挣到很多钱的。
石崇的家产从哪里来,有多种说法,只说一种。就是他任荆州刺史时,抢劫了大量远行的商人,得到巨额财物,所以他的发家史是很不光彩的。他的人品也差,贾谧的外祖母郭槐每次出来,石崇看到后,会急忙下车,站在路边,望尘而拜。
他建的金谷园方圆几十里,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林间,鱼跃荷塘。里面有各种珍珠、玛瑙、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每到春天,柳丝袅袅,蝴蝶纷飞。“金谷春晴”还是洛阳八大景之一。
296年,征西大将军王诩前往长安,石崇约了很多文人在金谷园设宴相送,为了助兴,每个人要赋诗一首,写不出的罚酒三斗。事后,石崇把这些诗作收录成集,并撰写《金谷诗序》。
东晋王羲之等几十人在兰亭相聚,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成一册,并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次聚会的高仿产品,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时有人把《兰亭集序》与《金谷诗序》相提并论时,王羲之感到非常荣幸。
美女绿珠跳楼身亡
石崇被杀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外甥欧阳建与司马伦有仇。但最主要是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争夺美女绿珠。
孙秀是一个猥琐的男人,他以前地位卑微,标准的“矮穷矬”,要想逆袭一个“白富美”当然很难。现在咸鱼翻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首先想到的,就是得到高贵、漂亮的女人。
他的儿子叫孙会,20岁,孙秀做主,把河东公主嫁给了他,公主的妈妈就是贾南风。贾南风死还不到一年,孙秀就等不及了,立即下了聘礼。孙会是孙秀的翻版,个子矮,长得丑陋,像个下等的奴仆。当初在城西做贩马的活,老百姓忽然听说他娶了公主,都惊呆了。
为儿子解决了大事,他也要考虑自己了,他的梦中情人是个绝世美女,石崇的美妾绿珠。
绿珠,据说原来姓梁,生在今广西一带,绝艳姿容世上罕见。石崇外放交趾的时候,以珍珠十斛买到了她,所以取名绿珠。绿珠善于吹笛,善舞《明君曲》,明君就是汉元帝时的王昭君。
绿珠聪颖脱俗,她为昭君填了新词,其中有:
我本良家女,将适单于庭,
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涕泣沾珠缨。
文采华美,凄凉婉转。隐隐有她自己的影子,颠沛流离,身世飘零。
绿珠妩媚动人,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飘飘如天仙下凡。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对她特别宠爱。每次宴客,一定要让绿珠出来歌舞,所有看到的人都失魂落魄。
贾谧被杀之后,石崇也被免官,他自己倒无所谓,天天在金谷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孙秀早听说绿珠的绝色,过去只能意淫。现在掌握生杀大权,自然要实现梦想。便派使者到金谷园索要绿珠。
石崇正和群妾歌舞,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挑选出其中10多个美女,让使者任意挑选。使者冷冷地说:孙大人只要绿珠,不知道哪一个是?
石崇大怒:绿珠是我所爱,怎么可能给他。
使者说:君侯博古通今,还望三思。
石崇一脸冰霜,坚持不给。孙秀随即诬陷石崇谋反,士兵到达金谷园时。石崇伤心地对绿珠说:我是为你才获罪。
绿珠流泪不止,说:我也当为君而死。随即跳楼,石崇想要去拉她,为时已晚。花谢花飞花满天,香销玉陨谁人怜。后来无数文人写诗咏叹这个凄美的故事,最出名的是唐代杜牧写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坠楼人。
石崇开始以为自己只因一个女人得罪了孙秀,还不至于被杀,可能会被流放南方。但他坐着囚车时发现方向不对,已直接驶向东市行刑,死前石崇仰天长叹:狗奴才是图我的钱财啊。
押解他的人说:你既知道人为财死,为什么不早点把家财散了。
石崇无言以对。但令他更意外的是,在刑场上还碰到了老朋友,那就是古代第一美男潘岳。他为什么也来了呢?
可加微信公众号:老杨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