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本文乃雁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以边塞诗闻名,他的代表作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三首。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写,当时封常清率大军两征播仙,岑参作此诗为他送行。播仙城即左末城,走马川即左末河,左末河距离播仙城500里,其地在今天新疆境内,气候十分恶劣。
岑参在诗中描写了雪虐风餐、万窍怒号的奇异壮伟的边地风光,并以此做铺垫,刻划了西征将士克服严寒、顽强作战的英雄形象。“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诗人首先围绕“风”字落笔: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一派混沌。无一“风”
字,却将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接下来对风的描写由暗转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行军由白天进入黑夜,大风造成的视觉冲击转为听觉感受,狂风像发疯的野兽怒吼和咆哮着,斗大的石头居然也被吹得满地乱滚。“吼”字和“乱”字,写出了风的猛烈和狂暴。天上黄沙漫天,地上乱石翻滚,环境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匈奴养精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起了进攻,唐军报警的烽烟和匈奴骑兵奔驰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唐军也出征还击。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写完之后接着写唐军将士的声势,由环境渲染转入人的描写。先由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唐军队伍的声威。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橄砚水凝。”
军情紧急,将军重任在肩,夜不脱甲;军纪严明,大军夜行,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都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和敌人来势汹汹相比,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毕竟塞上严寒,战马在寒风中奔驰,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就连军帐中起草文书的砚水也冻住了。
这个细节,强化了天气的严寒,也笔墨酣畅地表现了将士们迎风斗雪的战斗豪情和无畏精神。
诗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但是上面这些已经饱满有力地烘托出我军胜利的必然之势,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自然顺理成章,“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仁献捷”,便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杜甫曾说过:“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这首诗体现了他的风格。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表现边塞奇丽风光的话,这一首则是奇而壮,雄浑壮美。
诗作本意是写唐军军威严整,战则必胜,但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就给人胜利在握的感觉,此为“立意奇”;作者选材只取了风厉、天寒、军威三个方面,并与匈奴的气势做对比,此为“谋篇奇”;风吹巨石走,马毛结汗冰,军帐砚水凝,这些是岑参精心选择的边塞景象,此为“意象奇”;风夜“吼”,石“乱”走,风头如“刀”等,则言人所未言,出人意料,此为“语言奇”。
有此四奇,则全篇奇句相继,奇情泉涌,加上诗人富有边疆生活的体验,因此奇而入理,奇而确实,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构成急促跳动的节奏旋律,与战况的危急、战地的艰苦、战斗的激烈所构成的紧张气氛相映衬,形成了激越豪放的风格,犹如音乐中的进行曲,值得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