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讲“忠恕”,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忠”代表尽心与尽力,所以在这里我们来共同学习下“恕”的含义。朱子在《集注》中说:“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朱子的一些注解诚然存在很大问题,但对于这句我却认为堪为经典。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从而知道自己的喜恶,然后再推断出别人的喜恶,然后因为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从而不愿将这种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施加给别人,这便是恕。
对于恕这一点孟子的感悟更深刻,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所以不能行仁政。孟子说:如果因你知道自己好货从而能知道天下所有人亦好货,因而能施行一种政治,使天下人皆“居着有积仓,行者有裹粮。”这便是仁政,能做到推己及人才是真正的”恕“。
但事实上我们很难做到推己及人,因为在心中我们总是对别人的要求更高一点,子贡他可以算是孔子最聪明的学生,他不仅生意做的好而且在政治、外交方面都是杰出的人才。而有才能的人往往又对别人更苛求一些,因此在这里孔子在告诫子贡要遵循“恕”道。
2.己所欲也勿滥施于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份各不相同,一个人他可以是父,是子,是夫,是妇。不同的身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期望也各不相同。站在“父”的角度我们希望自己的“子”如何去做,便可以得知作为我们的“父”同样希望作为“子”的我们如何去做。
但有时因为时代观念的改变我们有时更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恕”道,在平常生活中因为个人喜好的不同,有时我们所喜好的却并不是对方所愿意接受的,比如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但他的孩子则更愿意在艺术等方面取得成功,这时便会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做到“己所欲不滥施于人”。
如在庄子中有个著名的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鲁王以自己认为最美好的事物来善待海鸟,虽然也是推己及人,但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非站在海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最终导致海鸟三日而死。
对一个人好要用适合他的方式,如果不能了解什么是对他好的方式,只说我认为我对你好最终只能适得其反。因此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真正的“恕”,
我们有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其实并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但其他人出自于“好心”却强加给我们,这种行为虽违背了“恕”道,但我们可以利用理解的力量来削弱这种“好心”对我们的影响。
而能否从我们自身出发去细想我们有没有如此的“好心”,以及能否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我们心灵是否安宁的关键。正如斯诺宾莎所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
从“恕”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放飞自己的心灵,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站在一个书呆子的立场来说,细观我的人生,我未能做到这一点,但虽然没做到,也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