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两则分别位于论语《里仁》和《述而》篇,之所以将两篇置于一起是因为两篇所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里仁出自于《论语》中的另一则:“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旧时的解释是“要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居住才是好的。”因此我们现在如果出去游玩会看到很多古街都会立一块“里仁”的牌坊。关于这个解释,在某些方面来说不能说不合适,但我对此并不是很认同。如果孔子认为必须和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才好,那么就不会说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了。
在这里我借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解读我心中的里仁,《道德经》四十一章谈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士在春秋之前为贵族阶级,在春秋之后逐渐变为知识分子的统称。老子在这里将“士”分为三种,而三种人在面对“道”的行为也各不相同,上等才能的士和中等才能的士分别是勤而行之和若存若亡。他们之所以与下等才能的士有这样的分别是因为二者都有将“道”在心中体会,因此能完全在心中体会便能自觉的勤而行之,而不能完全体会则若存若亡,至于完全不能体会的便会嘲笑前者。
比如工作,有的人能够理解自己为什么工作,因此他愿意将这份工作做好;有的人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他有时振奋有时又放弃;而有的人完全不能理解,因此他反而会嘲笑前者愚笨。但就成功的机会而言,我们都知道前者的机会往往会比后者高出很多。所以这里的“里仁”我认为也是将“仁”在心中进行体会,既然是在心中体会,便需要在内心中进行考量。因此对于有道德有修养的行为,自己心中体会自己是否做到然后追求到达相同的境界,对于我们不如我们自身的问题,也在心中进行反省是否自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是很简单的方法,但正如前文所言,因为“自以为知”的原因我们其实很少能做到这点,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大致相同的问题,如增广贤文所言:“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我们没人喜欢别人背后对自己的非议,但扪心自问平常在生活中又是否有评判别人的时候呢?所以能否在别人的不足之中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将别人的不足当作自己的不足去改正,这才是我们是否能进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