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有许许多多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了深厚的中华文化与强大的历史背景。这些节日或多或少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关联,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了如今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璀璨瑰宝。
今天就要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个节日,它象征着浪漫的爱情,来源于古老的传说,在这一天里到处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它就是——七夕。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早已融入到中国文化行列,被赋予与爱情相关的含义,这一天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他们受到节日文化的熏陶,都会变得更加恩爱。
七夕传说中不为人知的细节
关于七夕的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虽然流传的版本不同,但基本同出一辙。虽然节日的背景大多具有神话的色彩,但是在节日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丰富多样的习俗,确实是经过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真真实实存在的,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这些节日习俗也在不断完善,最终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每每想起一个传统节日,与之相对应的习俗也会浮现在脑海中。
首先谈一下历史传说中大家所不知道的一些细节,据《中国古代节日》中记载,七夕来源于星河中的两颗星宿,即牵牛星与织女星,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皆认为牛郎织女的神话是凭空而来,事实并不如此。
其实早在古代的时候,天文学家就发现了夜空之中的银河,尤其在夏日的夜晚银河更加的闪亮,而在银河的两端分别分布着最耀眼的两颗星宿,自古就热衷想象的中国人由此便展开了关于一对恋人的想象,他们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它们生动的形象,并编撰出动人的传说。
他们将这两颗星宿看作是被银河阻隔开的一对恋人,所以牛郎与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便因此而来。此说法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在《诗经》中就有对此天象的详细记载。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民情的丰富,这一故事也逐渐出现了戏剧化的描写,流传数千年的爱情故事也应运而生。
“牛郎织女”——古人对爱情的渴望,延伸出来的传说故事
虽然说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是人为编造的故事,但在封建社会时期因为思想言论都受到禁锢,人们的真实想法,社会上的风土民情往往都是通过这些夸张化的故事所反映出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他们身不由己,不像现在的人可以轻松的抒发自己的意见,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对情感、物质、精神的需求很多时候只能通过作品创作表达出来,民间传说自然也算的上其中的一种形式。在七夕的故事中主要就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一种渴望,以及小农经济时期农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固然是打动人的,古今多少少男少女都渴望得到他们这样真挚的爱情,虽然一年到头都无法相见,却也比人间有情人难成眷属要强千百倍。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故事下,便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七夕的习俗,而且也多以年轻情侣为对象。
正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不少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戏剧家们则将它绘制成剧本搬上舞台,而美术家则将其中的情节雕刻绘画出来,总而言之关于七夕的典故始终扎根在人们心中,是人们对于最纯真最质朴爱情的一种渴望。
从七夕节日的发展经历,看其文化习俗的传承重要性
而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那些打动人心的民间传说能够予以支撑以外,自然还是离不开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完善,并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众多习俗了。
或许在历史的变迁中,关于一个节日最开始的来源会逐渐被人淡忘,但是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习俗却能流传至今,始终别人铭记。或许今时今日很难让让你马上说出一个节日的发展来源,但是要你说出关于这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却能说的头头是道,张口即来。
这就是习俗独特的魅力,被世代所传承,为世人所接受。七夕节的习俗也众多,多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基础,以年轻情侣为主要对象而产生的。接下来就带领大家走进这些你所不知道的习俗中,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浪漫的节日。
七夕节日的这些文化习俗,你们家乡还有吗?
首先第一个习俗便是与牛郎织女有关,众所周知,牛郎织女在古代不仅象征美好的爱情,同时也是勤劳和丰收的象征,在小农经济时期,男耕女织的时代,劳动与丰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而织女又正好是主宰人间瓜果的女神,所以在七夕这个农忙的时节,人们都会选择祭拜织女,祈求来年瓜果能有个好的收成。
除了这一愿望外,少女们还会在祭拜前一天沐浴斋戒,祈求自己能够找个如意的郎君。祭拜仪式结束后,用于祭拜的花粉会被人们分成两半,一半投到房屋上给织女用,另一半则留为己用。
因为在当时看来,能与织女共享这样的化妆品,能让他们青春永驻,像织女一样数千年依旧不会衰老。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心目心里,对织女的崇拜是多么的盲目。不过相比今天物质齐全的社会,也确实能够理解他们的生活。在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能够让自己心中有个寄托也是不容易的,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对鬼神或者民间传说的信仰来完成。因而我们看待当时的风俗也不能完全以现在人们的理性思维来评价,而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环境。
除了祭拜织女以外,人们通常还会玩一些主题性的游戏,通过游戏的通关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乞巧”,据说成功完成游戏的人能够获得像织女一样的巧手,这是当时的多数妇女都渴望得到的。
在此类游戏中,一般会将与主题相关的针线交给女子,让她们通过难度系数较高的游戏,来完成穿针引线的工作,成功完成游戏,则表示起能够拥有一双灵巧的手,不仅能获得人们的肯定,在其本人的心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此类风俗游戏能让人们不断的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趋向完美。
乞巧这一游戏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规则,难度也随着发展逐渐增加。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主要采用“结彩缕穿七孔针”,主要就是让女子将一根线同时穿过特制的七孔针,发展到了元朝时期七孔针便升级成了“九尾针”,从这一难度的提升中也可侧面的反映出,古代女子的针线技术不断发展提高。
除了上述两种习俗外,还有很多与七夕相关的习俗,不过大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风俗习惯,因而这里就不过多一一叙述。
在七夕节即将来临之际,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文化,也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中来。七夕节产生之初,是人们对于爱情生活的一种向往,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人们可以勇敢的去寻找自己的伴侣,但随着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禁锢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难以自由的追求爱情,很多时候就算人们想要追求浪漫的爱情,却又因为封建社会的礼法约束而受到限制。所以浪漫自由的爱情逐渐变成一种难以得到的奢望,因而一年一度的七夕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心灵寄托,在这一天他们可以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抒发出来。
参考资料: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 王早早 著
《浪漫唯美的七夕节》 刘雪梅 著
《七夕》 刘宗迪 著
【抄袭必究,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共同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