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罗家伦(1897~1969),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17年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界代表,并在《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口号提出者。
1920年赴欧美留学,分别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在罗家伦手里也实现了男女同校,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是清华校史上几位被赶走的校长之一。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即现在的南京大学)10年之久,治校有方,佳评如潮,是中央大学从危难深重走向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使中央大学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赴台。
文学天才、数学白痴
北大1917年招生,胡适批阅罗家伦的作文试卷给了满分,但其数学成绩是个大鸭蛋,其他科也表现平平,蔡元培校长支持胡适的意见,最终罗家伦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两个版本的罗夫人
罗家伦与妻子张维帧的爱情,在上世纪初被誉为柏拉图式马拉松的爱情长跑故事。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和上海学校开展学生串联活动时认识的,1927年和张维桢结婚,由蔡元培先生证婚,张维桢是沪江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
传说罗家伦就读北大时,曾以文情并茂的情书攻势苦追北大校花,初以相貌丑陋遭拒,后来被他的才华所感动,终于开了三个条件才答应嫁给他:一是要留学取得洋博士学位;二是学成后回国任教大学校长;三是夫妻不可公开并行,要保持相当距离。这个传闻与张维桢资料不符,可能是他在北大期间的风流韵事被加以渲染而讹传,也可能是杜撰以凸显罗家伦有才无貌的特色而已。另一个传说是罗家伦给蔡元培校长写信,请求和蔡先生的女儿订婚,蔡先生复信一封,大意是婚姻之事,男女自主,我无权包办,况小女未至婚龄,你之所求未免过分,这件事在北大传为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