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熟悉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洪秀全前后分封了2700多位“王爷”,可谓“王爷遍地走”。一般来说,每个王爷都会有自己的“封号”,比如说杨秀清叫“东”王,石达开叫“翼”王,陈玉成叫“英”王,李秀成叫“忠”王,后来还封了什么“堵王”、“听王”、“巨王”、“爱王”、“补王”、“次王”等等。那么问题来了,洪秀全封了这么多王,究竟有没有这么多汉字给他用呢?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常用汉字的个数:
据四川省教育科学院(1946年8月)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公布(1952年6月)统计公布,常用汉字大概是2000个,后来这一数字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所增加。1958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在《普通话常用字表》中公布的数字是3000个,而到197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组公布的数字则达到了4444个。另外,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1984年3月)公布的常用构词字典里有3994字。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发现问题了,虽然目前常用汉字大概有三四千个,但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应该会少一些,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汉字是不适合用于封王的,比如说带有贬义的丑、臭、贼、傻、罪等等;带有恶谥的炀、灵、隐、幽、厉等等;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屁、尿、便、嗝、哭等等。随便举个例子,如果给人封个“丑王”、“隐王”、“屁王”啥的,人家必定不太愿意。另外,还有一点比较关键,那就是大家都喜欢用有气势一点的封号,比如说“义王”、“武王”、“忠王”、“秦王”、“晋王”等等。
所以说,要给如此多的“王爷”都取一个皆大欢喜的“封号”,那将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有意思的是,据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国内太平天国历史研究权威专家)一生穷经皓首查阅大量资料后研究发现,太平天国真实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王爷”大概只有200个左右,这其中包含了那些有姓名有封号的、有封号无姓名的、承袭爵位的和死后追封的“王爷”。
明明王爷的数量是2700多,但考证出来却只有200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在真实的历史上,洪秀全并没有给每个王爷都取“封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黄文英(太平天国昭王)被俘后的招供中找到原因。
招供原文:
太平天国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其中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的,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最后面那句话: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也就是说,前面四个等级的“王爷”都是有封号的,而五等王因为没有封号所以被一概称为“列王”。
这样一来,前面我们所提出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太平天国历史上虽然前后封了2700多位王爷,但真正有“封号”的才200左右,其余2500多位王爷被统称为“列王”。
然而,即便只有200位有“封号”的王爷,也已经够为难洪秀全了,毕竟什么“堵王”、“听王”、“巨王”、“爱王”、“补王”、“次王”等拗口的汉字都被用上了。如果太平天国持续时间久一点,要给那些有功劳的“列王”赏赐“封号”的话,洪秀全恐怕要“黔驴技穷”了,毕竟当初他连秀才都没能考上。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