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全书以对话的形式来展现孔子的思想。它没有长篇大论式的文字教育,但给我们呈现的道理却是最朴素最简单的。相传北宋第一任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便可知论语在古时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千百年来时代虽然在发展,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却依旧是那个伟大的民族,那么我们又是否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智慧?才疏学浅,在这里挑选我们在初中时便接触过的论语十则来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来自己自省,二来共同学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都知道,这里的“说”通“悦”,表意为喜悦,快乐。小时候老师经常拿这句教育我,说学习要按时去复习,这样才能有进步,才能感到快乐。那时的我,一直很不明白,学习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快乐呢?孔夫子在那时的心里,也披上了一层古板的外衣。后来回头,发现这句话固然也可以这样解释,但却总有些不尽全意。如果学习只是获取知识的话,那么如果我拥有许多知识,是不是我就有智慧了呢?而六祖慧能并不识字,是否又徒有虚名?这样看来,知识好像并不代表智慧。纵观我们身边,有知识的人不在少数,但有智慧的,却寥寥无几。事实上,智慧不是文字与知识,它来自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就好像在一团乱麻的生活中,我们领会到了如何去处理这样的麻烦,这时这又是何等的喜悦?而体会到的道理又可以在生活中经常的运用,不也正是愉悦的事情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孔子的弟子曾经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学问的人是孤独的,与周围的人为生活而忙碌不同,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且想做什么,并且他可以自觉的去做,这种自觉使他的行为产生了意义。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他的学说并不被当世的君主所接纳。但他依然为挽救那个乱世而奔波,所以他并不被当时的一些隐士所认同。但这种孤独,必将会有一个人去理解。这个人所处的距离,可能并不单指距离上的遥远,也有可能指时空上的遥远。但是,终归是会遇到知己,所以有朋自远方来,又是何等快乐。正如千载之前庄周的哀叹遇到千载之后胡文英的感慨:“世人皆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有甚于三闾。三闾怨在一国,漆园哀怨在万世。”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哲学大师冯友兰说过: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而立德则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我们渴望轰轰烈烈的成功,而平淡的生活却又总是大多数,因此如何面对这种平淡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在遇事时候,大多怨天尤人,却很少去反思是否存在自己的问题。但真正的学问,却是在内心中反思自己在问题中寻找自己的原因。不以别人不理解而懊恼,也不轻易放弃自己内心的坚持,即不得意忘形也不忘形失意。这样可以处于平淡而不甘于平淡的人,不正是我们所乐意见到的君子吗?中国的思想家,立志于塑造自身完整的人格,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做一个完整自由的自己而努力。因此即使他们身处困境也不会放弃心中的希望。正如王安石被罢相后诗中所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此等心境又是何等洒脱!
本文由原作者柒玖授权首发于【素月临竹】公众号,由【清玄】校对整理【柒玖】排版并发布。本文版权归【素月临竹】团队及原创作者所有,商业授权请联系微信公众号【素月临竹】,非商业授权请署名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