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之前讲到王维时,说他少年得志,在21岁最好的年华便早早中了状元。事实上,古代诗人很多都没有办法像王维这般“才”“运”双全,而今天讲的晚唐诗人马戴,早年多次考试都没考上,一直到四十四五的年纪才终于登第。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人称他是“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
提起马戴,许多人并不是那么熟悉,但其实,他的诗才在晚唐诗坛中,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一点,由历代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唐才子传》写其:“戴诗壮丽,居晚唐诸公之上”;而严羽《沧浪诗话》亦推其在晚唐诸人之上;纪晓岚说他是晚唐诗人中“骨格”最高的(《瀛奎律髓刊误》)。
马戴擅长写五律,诗中浑然没有晚唐时期诗文的纤靡之气。今天要说的这首《落日怅望》很有代表性,沈德潜先生《唐诗别裁》评此诗“意格俱好”,意境与格调都很好。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释义:日落时 乡愁起 时光不居 年华老去
诗人在落日时分怅望,孤云浮于天际,飞鸟归于日暮,即便身在千里,她们也能够在片刻间到达。而我呢,为什么却还停留在这里,离别家这么长时间还未曾归去?
这四句,诗人由无翼而能飞的云,与有翼而能翔的鸟,在日落时分都能“归家”,衬托出自己独在天涯的孤独无依,写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再望去,眼见夕阳从高大的树木上渐渐坠落,带出的霞光远远地燃烧进秋山。时光倏忽流去啊,让我徘徊在水边,却不敢看如镜的水面,害怕看到不复往日的容颜。
后四句,再写诗人落日怅望的主景“夕阳”,将太阳一点点落下,再到没入地平线,霞光燃烧天际,渐渐黯淡的动态描写得非常生动。而这一过程,又使诗人感叹于时光的流逝。
一情一景 情景交替
许多律诗,在写法上,都讲究情景交融,一般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比如我们熟悉的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诗人集中写登高时所见之景,后四句写抒情主体的处境与心态。不仅《登高》是这样,我们所熟悉的大多律诗都喜欢这样写。
而马戴这首诗的写法却不一样。他采取两句写景,两句写情,再写景,再写情的方式,将情与景交替书写,一层层深入,读来具有特别的层次感。
第一层远眺的诗人见云与鸟归,令人想见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落时分,一天的事情都到了终结之时,自然万物都知归家,可我呢?为什么偏偏滞留在这远方无法归去?强烈地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第二层又见夕阳落下,余晖浸没树林,这由明及暗的过程,动态地写出白昼即将隐没,黑夜即将来临的流逝感。每一天,时光都会像这般流去,这又很难不让人生发出感时伤逝之情,而诗人在此写不敢临水,怕见到水中照见已生了变化的容颜,年华老去的感叹便融于其中。
试着把二三联调换顺序,在阅读上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在意境、情景与情感上,却差之千里。
读书灯下记:
天上这一轮落日,古今多少诗人词者竞相咏叹,李白想拴住驮日西去的六龙并且灌醉它们,李贺想要斩断龙足,食其肉,以让太阳永悬于天空,不复西垂。
可无论多少人挽留,太阳依旧自顾地东升又西落。这时节,这天地,是王绩所写的“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是王勃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李商隐所写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是马戴在这首诗里所写的“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时光荏苒,向西流去。“平林新月人归后,独立小桥风满袖”,太阳落下,月华升起,远远的,人们都一一归去了,我为什么却还独自站立在这小桥上任来往的风灌满衣袖?天边孤云,倦飞之鸟,自然万物都有它们的归宿,它们可以停歇的地方,可我为什么还在这里怅惘着落日眺望着家乡呢?
这是诗人词人语言中共通的情感,或许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却也是诗歌之所以感染人的力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