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本文乃“低调小伙动漫”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马连良,字温如,回族。1901年生于北京。他幼年入喜连成社科班,曾向京剧名宿蔡荣贵、叶春善、萧长华等学戏。十岁登台演出《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出科|后,他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戏,并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马连良以清新的唱腔和潇洒的做功自成一家,受到观众欢迎。20世纪30年代他曾组建扶风社,邀集各行名角联决演出,与叶盛兰、马富禄、袁世海、茹富蕙等合作,素以阵容整齐、唱做俱佳博得声誉。
1951年冬,马连良自香港回到北京,受到文艺界的欢迎。不久他成立了马连良京剧团(北京京剧团前身)。1959年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排演了《赤壁之战》,马连良对诸葛亮一角的塑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马连良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移植、编演了大量的剧目,同时对舞台艺术作了坚持不懈的改革。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他不断地排演新戏,不断地有所创造和革新。
从《借东风》、《十道本》、《白蟒台》、《苏武牧羊》、《一捧雪》、《焚绵山》、《清风亭》、《火牛阵》、《胭脂宝褶》、《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到《海瑞罢官》、《赵氏孤儿》等,每出戏里都塑造了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他曾把一些折子戏串成大戏,使人们对剧情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如他在30年代排演的《苏武牧羊》,便是在旦角戏《万里缘》的基础上增添了“匈奴发兵”、“出使和番”、“卫律劝降”、“苏武望乡”等情节,使观众对这段历史故事能窥其全貌。
此剧于1931年5月23日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演,由马连良扮演苏武,王幼卿扮演胡阿云,阵容整齐,盛况空前。他在40年代排演的《十老安刘》,是将传统老生戏《盗宗卷》、小生戏《监酒令》及川剧《淮河营》串在一起,前面加上《封十王》,后面加上《焚汉宫),就构成了汉朝十位老臣讨伐吕后和诸吕的斗争画卷,成了一出有头有尾的“马派”代表剧目。马连良的表演俊逸潇洒,外松内紧。
从外观看,松弛自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身段优美。其实关键在于“内劲”十足,他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一招一式,一第一笑,由内而发,所以举手投足那叫一个“美”!马派唱腔清新流畅,雅俗共赏。马连良一改过去老生的平直古板唱腔,在新戏中多采用[原板]、[流水]、[摇板]等节奏明快的板式,加入了抒情的唱腔,通俗流畅,流传甚广。早在30年代,马连良将月琴移到乐队前排,与京胡协奏,加强了唱腔的力度,优美动听。
马连良为了改革台帐,更新舞台设施,曾在北京平安电影院先后看了五次美国影片《威尔逊总统传》。因当时美国总统竞选是在剧场内举行的,他细心观察了影片中四十八个州的剧场的舞台设施,最后决定把原来京剧舞台上描龙绣风的台帐改为浅色淡雅的天幕,下方饰以古代马拉战车的深色图案,用来衬托台上人物的造型。他要求演员扮戏要做到“三白”(即护领、水袖、靴底都要洁白),并以身作则,在台上严肃认真,净化和美化了舞台,提高了艺术质量。
可以说,马连良继程长庚、谭鑫培之后,把老生的表演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报界先驱邵飘萍曾以“须生泰斗,独树一帜”赞誉之。马连良主张“革新要有所本,创作要有所需”。他谙熟传统,又富于创造,形成了潇洒、飘逸的“马派”艺术。1959年,马连良饰演《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在“说破《雪冤图》”时有个动作就是借鉴传统戏而设计的:孤儿赵武叫门,程婴惊恐地向右急转身、甩髯口、左手掩盖桌上的画图,脸向外场盯住“门”,接唱“叩门声吓得我胆战心惊”。
这段表演生动、逼真,恰到好处。它是化用了《朱砂痣》里“病鬼”的动作。传统戏《朱砂痣》里有个秀才吴惠泉贫病交加,戏班俗称“病鬼”。他卖掉妻子,不料妻子突然回来了,他惊惧时,有个转身扶桌而立的身段,很有表现力。马连良的老师贾洪林、叶春善都擅长扮演“病鬼”。马连良博采兼收,加以创造,将此身段运用在《赵氏孤儿》中,增强了戏剧效果。1960年,北京京剧团排演史学家吴晗创作的《海瑞罢官》,马连良饰海瑞,裘盛戎饰徐阶,李多奎饰海母。演出后受到观众好评。1966年12月16日,马连良在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