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三国马谡失街亭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三国马谡失街亭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三国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流传千古,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情的梗概是这样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开始伐魏。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当时魏主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副将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不能"舍水上山",马谡拒不采纳。之后张郃果真断绝了马谡的水源,结果马谡大败 。诸葛亮北伐因此失去落脚点,只得退兵回到汉中,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斩首以明军法。

三国马谡失街亭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街亭之战形势图

一、马谡的决策理据

那么马谡为什么不听王平的劝谏、不按诸葛亮的部署,偏要放弃依山傍水安营、非要带大军上山扎寨呢?马谡的理由有以下几条:一是从正面的角度看,按照兵书所载,部队拉到山上,才能发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军势,才能发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士气。二是从反面的角度看,山上也可挖掘水源,不一定依赖山下的水源。所以从马谡的角度来看,有两条支持上山扎营的理由,一条反对的理由而且还能克服,所以上山才是上策,这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现实中根本靠不住的理由。为什么?因为支持上山扎营的理由是建立在反对的理由之上的,就是说你只有在山上找到足够的水源你才能发挥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优势。所以大前提是你能找得到山泉才行,问题是你对这里并不熟悉,怎么找?况且一眼小小的山泉如何可以供给数万大军去饮水做饭? 那么马谡为何如此天真?诸葛亮又为何会任用此人作为大军先锋呢?

话说马谡最初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的,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的才器表现得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看重。诸葛亮还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在一起谈论军略,经常一谈就从白天谈到晚上。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临行前马谡向诸葛亮建议:"南中凭借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绝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叛军真心归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诸葛亮斩杀雍闿后,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使南中诚心归服,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 。以上观之,马谡绝非等闲之辈,因此也深得诸葛亮器重。那么,为什么马谡一带兵就痛失街亭呢?

三国马谡失街亭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马谡谈论军计

二、读者型人才与听觉型人才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读者型的,习惯阅读信息;一种是听者型的,习惯听取信息。读者型的人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听者型的人则在压力下表现出色。前者适合做顾问,后者适合做决策者。马谡平时谈论军计依靠的大都是兵书、战报,所以他是读者型的,适合做参谋,不适合做决策者。所以马谡做参军的时候表现很好,很称职,自然赢得了诸葛亮的认可和器重;马谡做决策者则不是他所长,自己一带兵便昏头转向,只能不自觉回到自己以往的工作模式,去从兵书里找答案。诸葛亮却没有分辨清楚这两种人才的区别,刘备则能明辨两者,临终之际他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对他多加考察。"事后诸葛亮想到刘备对他的告诫终于醒悟,但已铸成大错,悔恨不已。

作为马谡本人他对自己的长处也是不了解的,只是觉得自己还没有亲自领兵作过战,心里有所欠缺。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心理,比起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有些人用尽一生都在努力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长处在什么地方,成功的概率自然也不高。

三国马谡失街亭的悲剧给我们的启示: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诸葛亮痛斥马谡

总之,人们不要试图改变自我,但要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与其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短处,不如专注于发展自己的长处,这样更可能取得成功,也活得更快乐更自在。

相关阅读

  • 论马谡为何失街亭!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马谡失街亭,他是想主力吞并街亭以西,然后再折返守住街亭,不过这却存在时间性,需要的就是十天,只要等孔明收复而归,计谋就成功了。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