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在此次规模盛大的
省第三届“彩云奖”决赛中
小编发现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其背后的创作历程是十分艰辛的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部
来自我州的优秀音乐作品《马缨花》
马缨花,姹紫嫣红、含笑怒放,被彝族同胞称为“幸福花”。以“马缨花”命名的我州参加省第三届“彩云奖”决赛的音乐作品《马缨花》就如同其名字一样,一经亮相便娇艳绽放。
8月28日,记者采访了《马缨花》节目组,倾听他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创作:做有情怀的音乐作品
《马缨花》的词曲作者张明从事文化工作25年。现为州文化馆副馆长的他,长期深耕于我州基层文化沃土,创作出了《快乐红河》等众多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精品节目。
张明介绍说,《马缨花》音乐发源地为石屏县哨冲镇邑堵村委会曲左村。曲左村的三道红村民和花腰村民同为彝族尼苏支系,三道红和花腰同宗同俗,但在歌舞和服饰上却大不相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曲左村的传统音乐不断与周边村寨花腰音乐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曲左村三道红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其中《马缨花》就是代表性山歌。
张明说,音乐创作要有人民情怀。听到故事后,他深入村寨体验生活,创作了《马缨花》,作品以曲左村山歌为音乐母语,歌词真挚感人通俗易懂,表达了彝族姑娘在歌和花的陪伴下,幸福快乐成长的过程。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创作就要保持人民情怀,只有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才能对得起民族的外衣,才能创作出合格的作品。”张明说。
编排:打造精品才能立于舞台
创作,好比建房屋;把作品进行好的编排,使之登上舞台,相当于内外装修。和合唱编配赵勋聊起节目编排,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马缨花》是个好作品,我们要通过编排让它丰富起来,这样才能对得起创作的初衷。”赵勋说,精益求精就是要对作品负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品的团队打造精品节目。8名女生,8个声部,难度可想而知。州歌舞团演员鲁燕儒承担了声乐指导的任务,在排练过程中,她一个声调、一段唱腔都精益求精,使作品达到完美。
为了使《马缨花》精彩呈现,节目编导白春玉既当合唱演员又当舞台队形编导,每一个动作她都要求反复地练,力求最好。“我教大家练舞蹈,大家教我练声乐,我们共同进步。”白春玉说。
参加演出的州一中老师高杨、蒙自二中老师潘昱帆整个暑假都没休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参加节目演出使我们学习到了很多,《马缨花》不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种传统的传承。”潘昱帆说。
至于排练中遇到的问题,演员们都用了一句朴实的话回答:观众满意,就是对付出最好的回报。
演出:带着彝族同胞的真情实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月25日,在开幕式演出中,《马缨花》被观众评为“天籁之音”。8月27日,该节目参加了省第三届“彩云奖”决赛音乐类第二场的演出。“简直太好听了。”现场观众由衷的赞叹。
节目组的演员们并没有骄傲。“我们知道节目之所以让观众接受,是因为我们带着彝族同胞的故事来,带着对彝族同胞的情感演出,演出中全是同胞们劳动、生产、生活的画面,所以表演才有底气。”演员李慧芳说。
让节目“接地气、有灵气、鼓士气”,张明介绍说,8名演员中,红河州文化馆3人,红河州文体广电局3人,州一中和蒙自二中各1人。为演好节目,她们都认真学习民族文化,研读民族历史,有的直接去村寨体验生活,使自己内外兼修,表演到位。
“评奖是公平公正的,评委会按照比赛评分细则给出答案,我们只能期盼。”对于比赛能否获得“彩云奖”,演员们心态平和。
记者: 何学林 王陶 文/图
责编:马映竹
投稿邮箱:hhrb3737584@163.com
微信: hhrb_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