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国庆假期这次出游本来是只去青木川古镇的,在高速路上看到"麦积山"的指示牌后才决定游完古镇回程时顺道去看一看。
我们2号下午三点多游完青木川古镇就起程直奔麦积山。近景区路段有好长一段路正在修,车辆过往扬起阵阵粉尘,下雨了路面有些泥泞。我看到路边有个正在施工的大钢架建筑,看清招牌,原来是"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这时导航正好提示离目的地还有七公里多。我顿生疑惑,游客中心怎么建在离景区这么远的地方?不过新修游客服务中心,旨在提升服务质量,对游客来说始终是件大好事。
在晚上七点多些到达目的地附近的街圩。这街圩其实就是通往麦积山景区那条窄路两边的众多农家客栈和饭馆,离景区约300米左右。我们找了一间好停车的客栈,只剩三人间,已没标间了,价格180元,ok了。不过房间比青木川古镇那边的还简陋。晚饭喝了点,图个轻松嘛。
▲初识麦积山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我们就步行前住景区。门票80元,上山电瓶车票15元共95元/人。坐电瓶车到达山脚,就有导游来问要不要请导游,收费50元。请吧,不然看得不明不白,解说一下观看时印像会深刻一些,也会增长一些景点的历史知识。
麦积山位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历经地的甘肃天水。导游介绍说,麦积山海拔1742米,山体垂直高度142米,形似农家堆成的麦垛,原来这就是"麦积山"的来历。
我们游玩当天正下着小雨,周围雾气轻飘,忽浓忽薄,山脚下看麦积山一峰独耸,时隐时现,时闻山上有游人之声,却不见其人;嵌在垂直山体上的栈道、石窟洞及三尊大佛像朦朦胧胧的,显得梦幻神秘、庄严神圣。这就是"麦积烟雨"奇景,我是亲眼见证了。其"仙象"天成,难怪成为众朝佛教徒大规模塑佛朝拜之地。
▲上山
导游说,迂回而上的栈道总长度有1300多米,原来的栈道是木质的,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走起来"嚓嚓"作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1977年~1984年,政府拨款整修成现在非常稳固的钢筋混凝土栈道。
据导游介绍,麦积山石窟是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后秦时期开始凿建,随后一直到清朝,十多个朝代均有凿窟塑佛,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朝代的石窟较多,其中北朝时朝的北魏由于佛教空前兴盛,开窟塑佛最多,现存北魏时期的洞窟达88个,几占全部洞窟的一半。
据导游说,麦积山石窟原来是不分东西两崖的,是由于唐朝开元年间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中间那片石窟山体坍塌损毁,从此就分成东西两片崖区。
我们沿东崖栈道拾级而上,身处垂直的悬崖中,空间在烟雨笼罩下一片朦胧,人就像悬在云雾中,惊险得让人心里发悚,双腿发软。我用脚使劲一踏,知道脚下是坚固的,心里才感踏实。不过,看着仙景般的醉人景色,欣喜、愉悦很轻易的战胜了惊恐。
我换了一种心情,开始观赏崖壁上洞窟的佛塑像。重点说一说几个有代表性的洞窟吧,如果个个写,怕是罄竹难书了。
▲3号窟千佛廊
我首先沿东崖栈道上到第3窟千佛廊,它是北周时期凿塑的。虽说是千佛廊,但并没有千尊佛那么多,佛塑像只有258尊。上下两排的佛像都用铁网保护起来,与游人隔开,不过佛像仍清析可见。看到佛像表层很多部位都破损剥落,显得斑驳陈旧,采取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佛像个个体态丰腴,神情自若,目视前方,栩栩如生。千佛廊还有一层在下面,因为国庆假期客人多,我们没有去。据说千佛廊"千佛千面",神态都不一样。真是巧夺天工。
▲麦积山最大佛塑像——"东崖大佛"
"东崖大佛"编号为第13窟,于隋代开凿塑造,唐、宋年间均作过修缮。窟中塑一佛二菩萨像。中间主佛为释迦牟尼佛,高15.7米。主佛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为普贤菩萨。主佛腰部以上保存完好,腰部以下表面已剥落破损。眼观其面容圆润饱满,下颌亦非常丰满,嘴唇厚实,两耳大得夸张,耳尖几近垂肩,眉细长弧弯,眼睛下视,眼角上翘,表情肃穆,看着颇具威严。左右两菩萨眼睛亦稍下视,面带笑容,给人以亲切之感。
据导游说,1983年,有关人员在对东崖大佛进行整修时,发现了两件文物,一件是藏在在其额上的一个瓷碗,上有题字。经查考,是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在对大佛进行修缮时敬奉的。另一件藏在大佛右颊,是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
▲最宏建壮观的散花楼七佛阁
散花楼七佛阁编号为第4窟,是麦积山石窟最宏伟壮观的一个宫殿式洞窟,据记载是北周保定、太和年间秦州(即现在的天水)大都督李允信为祭其亡父先后调动40万人修建的,后朝唐、宋、元、明均作过修缉。
七佛阁中的1~3窟因维修而封闭,无法观看,游客只能看其余4窟。
每窟内塑有一佛二弟子六菩萨,佛盘腿而坐于后面中间,目视前方;两弟子站于两侧,亦目视前方;左右各三菩萨向中而立于前方两旁。佛像脸庞圆润饱满,身体丰腴。所有塑像服饰的皱褶及垂下之状非常逼真,让人感觉不是泥塑或石雕的,就像穿着绸质衣服一样。衣服上、坐台上及背景上的雕花非常精细,虽然久经岁月,其上面斑驳陆离的色彩虽已不再鲜艳,但仍感其华丽非凡。
中间的第4窟顶上牌扁书有"是无等等"四字。据导游介绍是清初诗人及书法家王了望所书,字义解释是:对也好,错也罢,得到也好,失去也罢,都不过如此。这反映的正是佛心的境界。
据说,原来完整的散花楼是有前廊的,前廊有六根柱子支撑,就是唐开元年间的那场大地震,把前廊、殿顶部以及前廊下方及右侧的洞窟震塌,削成现在的平面状,现在七佛阁上方仍见有一排小洞,那是当时放置固定宫殿顶部的木条用的。想想真觉得可惜和心痛。那是凝结了40万人血汗的惊世巨作啊。
▲"西方三圣"——"西崖大佛"
在东崖散花楼七佛阁西端穿过一个约一米高的洞穴,就可通往西崖。西崖大佛位于西崖中部,是第98窟。也是一佛二菩萨塑像,造于北魏,之后数朝作过修缮。佛像小于东崖大佛,立于中间的是阿弥陀佛,高12.2米,右侧为大势至菩萨, 左侧为观世音菩萨,但观世音菩萨除留有一段裙脚,头部及身体部份已脱落,只剩石胎轮廓。
我们看到,佛像面形清显得清秀,两目平视,显得更加肃穆威严。
▲感触与收获
从山上下来,驻脚回首再看,山上依旧烟云飘渺,"仙气"甚浓。这"麦积烟雨"景象已深藏于心,难以忘怀。
山上留存的历经12个朝代所凿194窟及所塑的7860多尊佛像,使麦积山石窟真不愧是"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远远望去,规模巨大的石窟群与山崖浑然一体,虽然工出人手,但似天造之作,我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人非凡的智慧、精堪的技术以及顽强的意志。
从不同朝代所塑佛像形态的差异,我们也能从中了解各朝代不同的审美观及思想变化。就拿北魏所造的"西崖大佛"及隋朝所造的"东崖大佛"来说。"西崖大佛"面形稍为瘦削,而且佛与菩萨都是目视前方,表情严肃。这反映出北魏时期以秀骨为美,而且佛的形象是完全理想化的,与俗世的界限可谓"泾渭分明",宗教色彩很纯粹,人们对佛像只有敬畏、顶礼膜拜。
而造于隋代的"东崖大佛",佛像脸形丰满圆润,两耳垂肩,双目下视,菩萨面带笑容。反映了隋唐时期以丰满为美。佛像、菩萨像双目下视,菩萨还面带亲切的笑容,眉慈目善,这说明佛的形象已有了感情色彩,更能形象地体现其俯视众生、普度众生,通俗点说就是更"接地气"了,更有"人情味",淡化了其原来纯粹的宗教色彩及纯理想化,拉近了与俗世的距离,使人们更觉亲切。看着其表情及笑容,真有种能与佛接耳的感觉。
离开麦积山,似有"仙气"伴随,总感觉石窟里的众佛及菩萨在目送我们离去。能作几个好梦呢?#壮美祖国山河##四海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