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鬼谷先生
---------
-----------------------------------------------------------------------
鬼谷先生原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言其为战国时苏秦、张仪之师,后被道教奉为古
仙。《史记·苏秦列传》曰:“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
生。”①《张仪列传》曰:“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②唐司马贞《索隐》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
所居,因为号。又乐一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③盖
唐前世人已疑鬼谷先生之“乌有”;信之者,亦仅推知其为某人之号,其姓名、生平,
皆付阙如。
但是道教很早就视之为仙人。东晋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即为
他编写了一段“仙话”。云:“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
(指上云“不死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奏闻,始皇遣使者,赍草以
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
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
使者徐福,发童男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④故托名葛洪的《枕
中书》(实出于南北朝)即将鬼谷先生纳入道教神仙谱系,称:“鬼谷先生为太玄师,
治青城山。”⑤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于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下“左位”
中,列入鬼谷先生。南北朝所出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关令内传》,又署名鬼谷先生撰。
⑥杜光庭《录异记》卷一所记鬼谷先生,对之作了更多的增益。称鬼谷先生为“古之真
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
滨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惟张仪、苏秦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时王纲颓弛,诸侯
相征,陵弱暴寡,干戈云扰。二子得志,肆唇吻于战国之中,或遇或否,或迍或泰,以
辩谲相高,争名贪禄,无复云林之志。先生遗仪秦书”⑦以责之。据此,其生活年代,
竟上推至黄帝殷周时代,且是太上老君西行化胡的随从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将其传授纵
横术的纵横家身份,改变为传授神仙道术的神仙家身份,所传授的不是纵横术,而是神
仙术,因此才遗书谴责“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的苏秦、张仪。经此改造后,鬼谷先
生就成为地道的古仙了。
《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鬼谷子》三卷,讲“知性寡累”,和揣摩、捭阖等术,
自是后人伪托;洞神部方法类又有《鬼谷子天髓灵文》二卷,讲隐形藏体,驱神入室等
术。其开篇所云:“水帘洞主鬼谷子”,以“秘密天文大道”“传孙子(盖指孙膑)、
庞公(盖指庞涓)”云云,⑧更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注:
①②③ 《史记》第7册第2241页、2279页,224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④⑤⑥⑦⑧ 《道藏》第11册51页(文中作“有司闻奏”,《太平广记》卷四《鬼
谷先生作“有司上闻”,据此意改为“有司奏闻”),第3册271页,第25册355页,第
10册856页,第18册67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安期生
---------
-----------------------------------------------------------------------
安期生是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关于他的记载,以《史记》为最早。司马迁在《乐
毅列传》后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
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
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①曹相国即汉初平
阳侯曹参。按这一记述推知,安期生约当战国末期,似齐人,传齐国黄老刑名之学。黄
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也许正是
这一原因,安期生遂被齐方士目为神仙。
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方士李少君曾语汉武帝曰: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
见人,不合则隐。”于是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②后李少君病死。虽
求蓬莱安期生不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③齐方士栾大,亦自
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④《神仙传》称李少君亦齐人,于安期先生
得神丹之方。据此,安期生确系齐地方士心目中的神仙。
《列仙传·安期先生》的描述比较简朴。称安期生为琅琊阜乡(今属山东)人。
“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
万”。秦始皇离去后,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风波
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⑤按《列仙传》“数年”,《云笈七签》本及《仙
鉴》皆作“千年”,盖宋本如此,然于理不通。而赵道一据此云:“秦始皇以穷奢极侈
惨刻之君,安足以语道?安期生委金璧而去者,所以示之廉;曰‘后千年求我于蓬莱’,
所以示之仙不可学矣。”⑥《列仙传》称安期生本是卖药翁。后葛洪则说他服金液长生,
“非止世间,或延千年而后去尔”。⑦仙传又谓,有王老,与鲁女生、封君达为友,访
道名山,于东岳遇一神仙乘白鹿,与侍女约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称安期生,教以胎息
存真一之诀,言讫升天而去。⑧南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
马明生又传于阴长生。可见在道教中,安期生主要是一位好仙药、行气功的神仙形象。
因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
三元之法,而升昆仑,或在玄洲三玄宫;并奉之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
皓相等。灵宝派因倡普度,故贬斥他“前世学法、功德薄”。⑨但安期生跟彭祖一样,
在道教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被奉为“北极真人”
AB;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称他治在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元晨山,其得地仙果位乃是共
通的说法。
注:
①②③④ 《史记》第7册2436页,第4册1385页,1386页,1390页,中华书局,
1959年
⑤⑥⑦⑧⑨AB 《道藏》第5册68页,175页,175页,175页,第24册671页,第3册
274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阴长生
--------------------------------------------------------------------------------
阴长生 相传为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所立皇后阴氏之曾祖。新野(今属河南)人。
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位,潜居隐身,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入名山寻求,
后于南阳太和山中,得与相见,执奴仆之役。马鸣生只朝夕与之高谈世务,不教其度世
之道。如此二十余年,终不懈怠。与阴长生一起奉事马鸣生的十二人已先后离去 独有
他敬礼弥肃。马鸣生为其至诚所感,偕赴蜀青城山中,立坛盟誓,授以《太清神丹经》。
阴长生得其术,归家后合丹,举门皆寿。
相传在世一百七十年,颜面如童子。后于平都山白日升天。
《神仙传》《云笈七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有其传。
《神仙传》又载所谓“阴君自序”(一作“阴真君自叙”)云:
“维汉延光元年(122),新野山北,予受和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
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
服食草木,可得少延。不能永度,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为
神(《云笈七签》作‘不为有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士大笑,以为不然。能
知神丹,久视长存。”①此文反映出阴长生是像葛洪那样的外丹家,并且十分强调后天
的“积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也可看到类似观点:“长生之道,不在祭
祀事鬼神也,不在道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并说:“近代汉末新野
阴君,合此太清丹得仙。其人本儒生,有才思,善著诗及丹经赞并序,述初学道随师本
末,列己所知识之得仙者四十余人,甚分明也。”②据《道学传》《云笈七签》等书记
载,葛洪岳父鲍靓从阴长生得道诀,而阴长生之师马鸣生系齐地临淄(今属山东)人,
后世又传闻马鸣生得道于琅琊(在今山东胶南县境)仙人安期生,故葛洪承自这一系金
丹道亦可上溯至齐地神仙方术。但阴长生的活动远及巴蜀,对当地道教的兴盛影响甚深。
道书中有不下十种题阴长生修撰,如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金碧五相类参同
契》《周易参同契》阴真人注、《忠州仙都观阴真君金丹诀》《阴真君五精论》《阴真
君金木火丹论》等等。
注:
① 《神仙传》卷五,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78~280
页,按“和君”,《云笈七签》本作“仙君”。“少”,稍也;《云笈七签》作“小道”。
“不能永度”,今本《神仙传》作“不求未度”,意思不明。《云笈七签》作“不能永
度于世”,兹据改。
②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7页,中华书局,1985年
河上公
-------------
-------------------------------------------------------------------
河上公亦号“河上丈人”,实由传说中的黄老学者河上丈人敷衍而来。《史记·乐
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①并胪列其传承系
统,自河上丈人凡六传至汉初曹参。据此,生当战国时代,其传承体系亦出自齐地黄老
学者。汉文帝好黄老刑名之言,东汉方士遂敷衍出河上公传道于汉文帝的一段传说,后
经两晋人葛洪整理而成为《神仙传》中的内容,并由灵宝派吸收于托称“太极左仙公葛
玄造”的《老子道德经序诀》中(二者及诸本文字大同小异)。这一传说的定型当在东
汉全面神化老子和《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之后,道教创立后的神仙传记大都本此。
据今本《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常读老子《道德经》。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
之,不通老子经者不得升朝。帝于经中有疑义,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陕州河上
有人诵《老子》。’即遣诏使赍所疑义问之。
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贺(驾)幸诣之,公在庵中不出,帝使人
谓之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子虽
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民富贵贫贱。’须臾,公即拊掌坐跃,
冉冉在空虚之中,去地百余尺而止于虚空。良久,俯而答曰:‘余上不至于天,中不累
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余富贵贫贱乎?’帝大惊悟,知是神人,方下辇
稽首礼谢曰:‘朕以不能忝承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而志奉道德,直以暗昧,多
所不了。唯愿道君垂愍,有以教之。’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谓帝曰:
‘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
勿示非人!’帝即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遂于西山筑台望之,不复见矣。”②
《老子道德经序诀》称:“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议,而精
思遐咸,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
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③按:陕州系北魏以后建制。今本《神仙传》无
“世人不能通其议……太上道君……
便去耳”云云,疑《神仙传》“道君”一词亦系灵宝派道士所改。从这一故事透露
出道教创立前期,某些道士蔑视专制君权、向往个人自由的情操,超脱君权羁绊,故有
此河上公的形象。而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道士们对河上公其人其事的评论遂迥异其趣。
元道士赵道一称:“厥后文帝以恭俭化天下。
后世议者谓汉文帝有三代之风,岂非河上公道德之化耶?”并记“有河上公庙,在
陕府之北,并文帝望仙台遗迹存焉”。④道教崇奉河上公为“河上真人”。《太极隐诀》
规定诵《道德经》仪式,首先烧香整服礼十拜,心存玄中大法师老子、河上真人、尹先
生,然后念开经蕴咒、叩齿,咽津,等等。
注:
① 《史记》第7册2436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99~300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册407~409页S.57《老子道德经序诀》
④ 《道藏》第5册1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