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幼习经史,十六岁应县试,名列傍首。一八九九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一九〇一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
一九〇三年六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
一九〇四年东渡日本学习日文。
一九一一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蔡元培曾邀请赴北京大学任教,但因为对于现代教学体系的不认同而未能成行。蒋介石屡次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
一九三九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
一九五三年任浙江省文史馆馆长。
一九六四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太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朱子读书法》、《老子道德经注》、《蠲戏斋佛学论著》、《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
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刊行。
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为深山
马一浮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在《戏题鬻书启诗》中自谓:“恨无勾漏丹砂诀,幸有羲之笔阵图。”由此诗可知,他自己的书法所成,自视不低,且独钟于王羲之。
纵观其学书之路,早年以唐碑入手,尤喜爱欧阳询父子,二十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植根于钟王诸帖。他的篆书直接取法李阳冰,隶书则以《石门颂》为宗。
最为世人认可的还是其行草书体,集各种书体于一身,自成风格。亦善治印,为西泠印社成员,其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隶书九言联
马一浮行书朱子诗轴
马一浮行书庄周语轴
马一浮生前曾言,他平生最喜王羲之的《兰亭序》与《圣教序》。故对其用力也最勤,尤其学《圣教序》的成分更多。无论点画、笔法,间架、结构,甚至是行距、章法,深受《圣教序》影响。
当然,马一浮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赞誉,主要得自他博大精深的才学。曾受过马一浮亲炙的丰子恺更是服膺他的学问人品和书艺,称其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
马一浮行书杜甫诗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