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160◆力排众议
在很多影视剧里,皇帝的话被奉为金口玉言,话一出口,就是言出必行,所谓“天子无戏言”。
然而,回到真实的历史中,皇上也是人,赖个皮,撒个谎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咱们的赵恒,从来不把自己的承诺当回事,即便是写成了白纸黑字,第二天就敢宣布过期作废。
亲征决议下达后不久,赵恒居然又打起了退堂鼓。
原因很简单,有人在他耳朵边嚼了舌根。
能够在赵恒面前说得上话的当然也不是一般人,都是宰执级别的人物——王钦若和陈尧叟。
王钦若,字定国,建隆三年(962)生,临江军新喻(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进士。此人自小聪明伶俐,更是拥有一项古往今来、百试不爽的职场绝技——拍马屁。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其实拍马屁也一样,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早在赵光义征讨太原的时候,王钦若才十八岁,就找准机会写了篇《平晋赋论》献上去,只可惜没引起领导注意。
王钦若没拍上赵光义的马屁,但他并不气馁,总结经验,寻找机会,坚持一拍到底。终于在至道二年,拍出了成果,拍出了境界。
那一年,赵恒正以皇太子身份掌管开封府,当年开封府下辖的十七个县都受了灾,赵恒就上奏朝廷替申请减免税收。没想到,事后有人就举报赵恒夸大灾情、收买人心。皇太子位置还没坐稳,就被人举报了,赵恒吓得不轻。朝廷为彻查此事,专门派人来调查情况,王钦若就是其中的一位调查官员。
经过一番查访,大家发现开封灾情属实,就据实上报完事。但王钦若调查报告总是与众不同,他告诉朝廷:开封的灾情十分极其特别严重,不但没夸大,其实反而少报了,开封十七县的减税额度还远远不够!
如此一来,不但为赵恒洗掉了弄虚作假、收买人心的嫌疑,还树起了为国排忧的光辉形象。怎能不让赵恒欢欣鼓舞。
核查灾情的事情使王钦若在赵恒心里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赵恒一即位,王钦若就当上了三司判官。到了新的工作岗位,王钦若立刻转换角色,继续发挥他的拍马绝技。
三司属于财政部门,在清算田赋的时候,有一个同僚跟王钦若谈起,目前各地拖延未缴的田赋很多,有的都拖了十多年了,怎么催缴都催不上,实在让人头痛。王钦若一听,眼前一亮,有门!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他立刻命人查清了具体拖欠数额,抢在同僚之前奏请赵恒免除这些赋税。
当时赵恒也正犯愁,按惯例新皇帝登基都要给百姓发一点实惠,来显示皇恩浩荡,可偏偏朝廷财政紧张,赵恒筹不出这笔钱。王钦若的建议正合了赵恒的心思,税反正收不上来了,何不顺势做个人情?
赵恒心里认可王钦若的主意,但他又怕免税会被人认为是对父亲的不敬,便问王钦若:“这种好事情先帝自己为什么不做呢?”。
这个时候,王钦若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屁精的专业素养,他巧妙应对道:“先帝应该早就想到了这个事情,只是留下来让陛下赢得天下人心啊。”
一句话,不但为赵恒解了套,还给赵光义戴了高帽。
对此,我只能说,王大人的马屁功夫已经臻于化境了。佩服,佩服。
王钦若如此善解人意,自然官也升得飞快,咸平四年就升任参知政事,成为宰执大臣。
这回,聪明的王钦若已经看出来,赵恒内心是不想亲征的,只是碍于寇准的坚持才勉强同意。于是他找准机会向赵恒偷偷建议:亲征就别提了,还是赶紧溜到金陵(南京)去吧。
王钦若让赵恒过长江,陈尧叟则建议赵恒,收拾铺盖,早点跑到成都去!
陈尧叟,字唐夫,建隆二年(961)生,阆州阆中(四川南充阆中)人,端拱二年进士科状元,时任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枢密副使)。
此人来自于一个牛气冲天的家庭。刚才说过,他是状元出身,属于名副其实的高材生,而他还有两个弟弟,也是现象级人物。
二弟陈尧佐,端拱元年进士,比哥哥陈尧叟还早登科一年,后来也当上了宰相。
三弟陈尧咨,咸平三年的状元,虽然没进入宰执行列,但经历比两个哥哥还神奇。他不但文才了得,而且精通武艺,尤其擅长射箭,并因此从文臣转行当了武将,后来官至节度使。
一家三个儿子,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文武双学位,放到现在,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学霸家庭。因为家庭教育实在太成功,连皇上(当时还是赵光义)都啧啧称奇,连带着他们的父亲陈省华也父因子贵,官至左谏议大夫。
能培养出那么多学霸,陈家的家庭教育肯定有一手,据说父亲陈省华和母亲冯氏管教陈尧叟三兄弟极其严厉,虽然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但决不允许三兄弟有任何奢侈行为。家里更是规矩分明,老爸陈省华在家中待客的时候,几个宰相级的儿子照样得站在旁边侍奉,陈省华倒没觉得不妥,可让客人感觉瘆得慌,每次没讲几句话就溜走了。
这里,我还要特别提一下陈尧叟的三弟陈尧咨。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大文豪欧阳修写的《卖油翁》,第一句就是“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没错,这里的康肃公就是陈尧咨啦。
话题扯得有点偏了,咱们继续来说陈尧叟。
陈尧叟倒不是什么溜须拍马之人。他曾历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度支判官、枢密直学士等职,所到之处,多有政绩。可是,在这次应对辽国入侵的事情上,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提出了非常消极的方案。
要说这两人的建议确实太不靠谱。试想,辽军已经兵临城下,前方将士正在浴血抗敌,你不让皇帝亲征也就算了,还鼓励逃跑,会对军队的士气产生多大影响?还没等赵恒跑出开封,估计大小官吏、将官士卒们早就各自打包袱、搬行李了。皇上都没信心了,仗还怎么打?皇上都不要京城了,谁还会甘心死守?更何况,亲征是已经定下来的事情,说变卦就变卦,岂非儿戏?
道理非常简单,可赵恒偏偏是个没主见的人,经两人一怂恿下,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他把寇准找了过来,说是商量亲征的事。
在寇准眼里,亲征是既定方案,还讨论个毛啊,一听逃跑的建议,心中更火了,再看旁边,站着神情怪异的王钦若和陈尧叟,心里立刻明白了大半。
王钦若是江南人,陈尧叟是四川人,所以一个劝赵恒去金陵,一个劝赵恒去成都,都没安好心。
为了彻底杜绝这些人的逃跑念头,寇准慷慨激昂地讲了一番话:
“谁给陛下出了这个主意?出主意的人应该立刻拉出去砍头(罪可斩也)!当今天子英明神武(这句是瞎话),将帅上下一心。只要皇上御驾亲征,敌人自然会退却。就算辽国不马上撤军,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击破他们的图谋,坚守城池,拖垮他们的军队。我们以逸待劳,胜算极大,为什么要放弃宗庙社稷,跑到那么远的金陵、成都去(奈何欲委弃宗社,远之楚、蜀耶)?
寇准话一出口,王钦若和陈尧叟早就吓得魂飞魄散,站在那里谁都不敢出声。赵恒看一下怒目圆睁的寇准,自知理亏,也不敢再说什么。
逃跑的提议就此打消。
为了防止有人继续在赵恒耳边嚼舌根,寇准还给赵恒出了个主意,意思是北方边境很重要,需要一个重臣去镇守,我看王钦若挺合适的,不如把他派过去。
要说擅长拍马屁的反应就是快,王钦若一看形势有变,立刻换了一副嘴脸,拍着胸脯表示,危急存亡之时,自己理当挺身而出、为国分忧,甘愿到前方御敌!
结果,王钦若被任命为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驻地就在大名府。
王钦若走了,赵恒消停了,寇准本该松一口气。可偏偏好事多磨,就在即将出发之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亲征计划再次搁浅下来。
—— 未完待续——
《宋朝进行时》第二卷《人文鼎盛》卷连载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