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这是《<毛泽东选集>中的成语故事今读》系列的第3篇。前两篇文章,博明和大家分享了《毛泽东选集》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两个成语典故:“不寒而栗”和“别无长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博明的头条号查阅。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运用了许多成语,且能古为今用,有继承,也有创新,他运用成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选集》1-4卷中使用的成语有数百例,俯拾即是,阅读过程中常常使我们惊叹不已。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成语故事是“满城风雨”。
文|博明(原创文章,头条号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潘大临是北宋江西派诗人,“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
有一年,快到重阳节的一天,下起了秋雨。潘大临在家中闲躺着,听到搅动树林的风雨声,感到心情非常愉快,一时间诗兴大发,便提笔在墙壁上写道:
“满城风雨近重阳……”
刚写了一句,正沉思间,忽然催租的人闯了进来。
待打发走催租人之后,潘大临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了,而此时,他收到了好友谢无逸的一封来信,问他最近有什么新作的诗。潘大临有些无奈地写了封回信,信中说: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其记载于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后来,潘大临因为贫穷病死了,好友谢无逸为了纪念他,就续写下来这首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
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很多成语词典中都认为“满城风雨”由北宋诗人潘大临的那句诗而来,其实在唐代时,诗人韦应物在《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中就有这样一句:
“川上风雨来,须臾满城阙。”
南唐诗人沈彬在《赠刘象》一诗中也有这样一句:
“十载战尘消旧业,满城风雨坏清贫。”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用到了成语“满城风雨”:
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也就气馁起来,没有法子否认这“糟”字。
在《中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对“满城风雨”这个成语是这么解释的: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轰动起来,到处议论纷纷。一般用作贬义。“满城风雨”本来是形容风雨交加的深秋景色,现在多用来形容事情传播之快,众口议论纷纷,到处轰动回想。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使用这个成语,说明当时农民运动的兴起引起了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右派的议论,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
他为官清廉,把唯一的竹席送给了别人,自己却“别无长物”
司马迁笔下的这名酷吏一天杀了定襄城400多人,“不寒而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