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01
18年有很多人猝死。或者说,其实每年都有很多人猝死。
因为,忙。
工作忙,学习忙,生活忙,我们每一天都很忙,都有很多事要处理。上班的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处理,学习的有很多很多试卷课题要做,生活的有很多很多琐碎小事要去解决。
每个人都活成了秒钟,一刻不停地运转。
我印象里去年有一篇文章很火,是一位患癌晚期的人写的。
他经常加班,经常忙碌到过了零点时分,作息十分不规律。
而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多赚点钱,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因为业绩越好,表现越好,岗位提升得也快,奖金也更多。
可是,他患癌了,用他所赚到的钱来治癌。真的很讽刺哎,癌症晚期,治不好了,再怎么花钱治疗也无济于事。
是在住院的期间,他想了很多,明白了很多。
于是,他写了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发到网上,告诉那些忙碌的人,真的需要停下来。
以前他总以为自己年轻,有身体资本,这么干个七八年没什么问题,他觉得那些不忙碌的人简直没有志向。他经常加班,一个星期有三四天是在公司睡的,吃饭也点外卖,因为方便。
他总觉得只要这几年努力一点,之后的日子就会舒服一点。
结果他倒了,之后的日子再也见不到了。在病房里,他用自己朴实的文字,告诉每一个人,忙,左边是心,右边是亡,即是心死。
不要总在公司呆,要陪陪家人;不要把工作带到家里,而要把好心情带到家里;不要把忙碌带到家里,而要把休闲带到家里。
因为,过分的忙,就是亡。
02
我想讲一讲《千与千寻》里的一个小小细节,这是与上面所讲的互为对立。
白龙一定要千寻找到一份工作,因为汤屋里的人,如果不工作的话,会被汤巫婆变成动物。
宫崎骏老爷爷想告诉我们的是:人是需要忙碌的,是需要一份工作的。如果不工作,跟猪没什么两样。
无所事事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我们不知道要干什么,似乎我们也没什么要做,然而,我们却觉得十分难受,十分无聊。
因为没有适当的忙碌,我们一下子就感觉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感觉有一大把时间无处挥洒,于是会有一种虚度的感觉。
有事干,其实真的是一种很不错的体验。
初中时,班上大扫除,劳动委员安排一些人扫地,安排一些人搬座椅,安排一些人拖地,安排一些人擦窗户……可他偏偏把我忘记了,没安排我做什么,我以为很好,不用做什么事,一身轻松。
可是,我错了,我就一个人傻愣愣地呆在外面,没什么事干,无聊得要死。看着同学们有说有笑一起干活,我都恨不得把他们的拖把抢来。
人不能太空闲,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忙碌,《千与千寻》说人需要一份工作,其实更准确地说,人需要一份适当的忙碌,因为这样有事干,有一种依托感,就不会有空虚感,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03
所以,我想说的是中庸之道,介于忙碌和空闲之间——忙里偷闲。
人生每个时期,最高级的状态,大多是忙里偷闲。
很有名的番茄工作法就是基于此。
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
25分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忙碌,5分钟意味着忙碌中的“闲”。这样子,既没有空闲时产生的虚无感,有没有忙碌至死的危机。
可是,很简单的理论,我们总是不以为意,结果从来在天平两端游走,从来没有停驻于中间。就好比一篇论文,一个月的时间,总是有人三天完成。
27天的空闲加上三天的忙碌,其实就是拖延症;
30天的忙里偷闲,每天完成一些,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难道不是更好?
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只是道理,听过也只是听过。
每个人都知道太忙碌不好,每个人都知道空闲时会很无聊,可是没办法,不情愿,不愿意……
要不活成忙碌,要不活成空闲,都明白中庸之道,融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嘛!可是,我们大多数都活成了单选题吧。
以前有群创业的人,初期特别忙特别忙,他们说,创业成功后,公司运转顺利,一定给自己放一个月的假。
好的,创业成功了,公司运转也顺利了,他们也给自己轮流放了一个月的假。
结果一个礼拜没到,又屁颠屁颠地回公司工作了。他们说,实在是太无聊了,我还是喜欢那种忙碌中偷一下懒的感觉。
对的,忙里偷闲,才是工作,学习,生活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工作累了,休息一会;
学习累了,休息一会;
生活疲乏了,不如去公园走走,听首音乐,
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不要忙碌至心死,不要空闲至无聊。因为人生开挂的人,大多忙里偷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