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最强盛,其他六国都难以与秦国相抗衡,秦王也野心勃勃地侵略其他国家,想要统一天下。有一年,秦国大军攻打并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赶紧命相国平原君率领使者突围到楚国求援。
当时平原君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人名叫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一直没有特殊表现。当毛遂知道平原君要前去楚国求援时,自告奋勇,请求平原君让他跟随着出使楚国。平原君对他说:“有才能的人,就像放入麻袋中的锥子,锥尖很快就会刺破袋子,让大家看到它的锋芒。”意思是毛遂并非有本事的人。毛遂听了,却充满自信地对平原君说:“我从来就没有机会像放进麻袋中的锥子。如果您早点给我表现的机会,我早就脱颖而出了,不只是露出一点锥尖而已。”平原君于是同意毛遂随行。
到了楚国,楚王态度傲慢,不肯出兵协助赵国。当谈判陷入僵局时,毛遂突然手按长剑跨上前去,慷慨陈词,大声质问楚王:“秦国大军曾经攻入楚国都城,烧毁楚国先人陵墓,羞辱了楚国,您难道不觉得羞愧吗?楚国与赵国共同抗秦,不只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楚王听了毛遂这番分析两国利害关系的谈话后,终于答应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共同抵抗秦国。有了楚军的相助,赵国也解除了一场亡国的危机。
平原君感叹地说:“我不敢再说自己能慧眼识英雄了,竟然没看出毛先生的才能,他能言善辩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啊!”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毛遂自荐”比喻自我推荐、自告奋勇,担任重要的任务。
“脱颖而出”和“三寸之舌”这两则成语,也是出自这个故事。“脱颖而出”比喻显露出超越众人的才能,可以用在人或事物上。“三寸之舌”是形容人能言善道,长于言辞、辩论的口才。
【文史常识】门客/食客
战国时期,贵族子弟之间,逐渐形成“养士”的风尚,在家中供养一批有学问、有特殊才能的人当门客,这些门客平日寄食在官宦显贵之家,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主人策划计谋、奔走效力。当时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四人,门下食客多达数千人,时人称他们为“养士四公子”。毛遂就是平原君家中的食客,他在平原君危难时助他一臂之力,化解了危机,可以说是战国时期门客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