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的梅,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不亚于柳这一意象。
陆放翁写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坚贞不屈;
王安石写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不畏风霜;
李商隐写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梅早秀先凋。
梅花可以言志,可以抒怀,而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月,也是如此。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几乎句句有月,诗人的怀古悠情和思妇的离愁别绪都在月中;刘禹锡写“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尽六朝兴亡,人事变迁的感慨;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对好友王昌龄的关怀与担忧全部托明月送去,月亮成了他们友谊的使者。
自古以来,写梅、写月的诗数不胜数,但能不着一字,就将梅与月同时写出“尽得风流”之感的,寥寥无几。宋代陈亮的《点绛唇·咏梅月》算是其中之一: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
01一腔孤勇,满腹正气
《宋史·陈亮传》记载陈亮“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才华横溢又志气非凡,却出身在没落的地主家庭,肩负着复兴陈氏家族的希望。然而,他的理想,却比家族复兴大得多——收复山河,赶走金人。
24岁,他就“首贡于乡,旋入太学”,踏上入仕的第一步。然而,次年,南宋朝廷就与金人媾和。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为即将到来的短暂和平而欢呼雀跃。唯独陈亮,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连上五疏,劝诫当权者不要偏安一隅,要收拾旧山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
当所有人都放弃收复中原,只求当下安稳时,陈亮的举动显得与世界格格不入,自然没有得到回应。但陈亮没有放弃呐喊,企图用自己慷慨激昂的声音,唤醒那些装睡的人。
九年后,他连续三次上书,批判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讽刺那些儒生、国士整日空谈如何保全性命,不论复国。这一次,皇帝回应了他:“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不料机会来临时,陈亮拒绝了。因为皇帝的宠臣想借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给别人当免费广告,陈亮不乐意,于是 “逾垣而逃”。
一介布衣,上书讽刺国策,批判读书人,一腔孤勇,不论生死成败,只因他深爱自己的国家。不愿祖国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更不愿国人渐渐接受这个践踏宋朝的金国。满腹正气,带给他的除了名望,就是当道者的忌恨。
陈亮一生忧于国事,为大宋王朝的复兴尽瘁忧梦,却三次被陷害入狱,在五十一岁时才考中状元,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可惜,他第二年就病死了,带着未竟的梦想与无尽的遗憾去了另一个世界。
02辛弃疾、陈亮互赠词篇
陈亮有收复中原的志向,也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与辛弃疾志同道合。二人同样仕途不顺,壮志难酬,因而惺惺相惜,友情深厚。
公元1188年,陈亮从浙江东阳远赴江西探望闲居多年的辛弃疾,二人在一起相处了十日,谈论人生,谈论家国,谈论未来。陈亮离开后,辛弃疾思友情切,便写下一首《贺新郎》送给陈亮。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把陈亮写作佳人,苦苦追寻与佳人离别,愁绪不断的原因。南宋只剩下“剩水残山”,朝廷还无动于衷,抗金志士们势单力薄,无力回天。即使陈亮与辛弃疾抵抗金人之心,同仇敌忾,无奈壮年不复,而国破在即,他们不得不分离。说到底,这就是求和的错,被侵犯了还要委曲求全,怪不得人们要分离。
字里行间,忧国忧民!
陈亮看后,回赠了《点绛唇·咏梅月》。文人相交,神思相融。
0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我整夜未眠,辗转反侧,思念着远方的知音。水池边的梅花稀稀拉拉地开着,有几枝清瘦的梅枝横斜在窗前,落下稀疏的影子在窗上。
小窗外面,皎洁的月光洒在庭院中,明晃晃如同白天一样。几缕梅花幽香袭入鼻中,引起我的情思蔓延,透过窗户传递到远方。
一夜相思,小窗如昼,都说明诗人彻夜未眠。而难眠是因为相思,而诗词中的相思大多因月而起。
小窗如昼因月色,情因人而起,幽香则是梅花释放的,一个“俱”字,将人、月、梅有机地结合在一幅画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透”字则再次点出月色的皎洁。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调还依旧。
(雨孱云愁,同雨僝(chán)云僽(zhòu):梅月经受雨和云的折磨)
清淡的月光与疏梅的幽香,将伴随着我进入梦乡。梦里,我也许可以见到相隔千万里的知音,与他互诉衷肠。
你知道吗?即使经受暴雨和沉云的摧残,梅花依然傲立枝头,散发芬芳,不改变自己的品格。
因为思念友人,却不能见到,所以想在梦里见到。梦中千里寻人,依然说不尽缱绻孤寂之情,因而发问。最后的疑问句,着重强调了梅花傲立风雪的清高与不屈,这也是作者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
陈亮一生,多次被陷害,却始终不改收复中原的决心,不改唤醒世人的初心。由梅及人,凸显自己与好友不屈不挠的人格,坚持正义的忠贞,整首词的意境陡然拔高。
整首词,看不到一个梅与月字,却句句都在写梅与月,称得上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