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蒲松龄饱览诗书,学富五车,然而却命运多舛,一生未能遂科第登仕之志。他一生最高文学成就的结晶便是《聊斋志异》,充满了浪漫而奇诡的色彩。而蒲松龄到了晚年志趣大变,写作风格也从浪漫的想象转向平实的实用主义。他或创作,或编撰整理了大量贴近民生的作品,比如俚曲,农经等等。
现在我们就来约略介绍一下蒲松龄的其他著述:
婆心劝世——《聊斋俚曲》
根据专家考证的结果,这些俚曲大约创作于公元1700(康熙三十九年)以后,到公元1711年左右(康熙五十年),蒲松龄时年已过花甲。这些俚曲以救世、劝世为目的,面向村农妇媪,全部采用淄川方言土语写成,与《聊斋志异》文雅的文言文范式迥异。
方便民生——《聊斋杂著》
蒲松龄的撰写编纂了多种杂文,比如有关道德修身的,有关学问诗文的,有关农事水利的,有关风俗人情的等等,大约有以下七种:
《婚嫁全书》:作于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蒲松龄时年44岁。该书已经佚失,只有简短的序言留存至今。通过序言的介绍可知这是一部唐宋以来有关婚嫁礼俗的集大成之作。
《日用俗字》:编于康熙四十三年,即公元1704年,蒲松龄时年65岁。这是一本教村民读、写常用字的书,全书以七言韵语的形式作成。对于生僻字,易读错的字还用同音字注明读音。全书三十一章,包括身体、庄农、养蚕、饮食、器皿、杂货、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百工技艺等丰富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农桑经》:作于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蒲松龄时年66岁。蒲松龄认为农桑之事对于农民非常重要,“古来皇后也亲蚕,朝廷如此况民间”,他告诫自己的儿孙:“人生各有营,岂必皆贵官?但能力农桑,亦可谋豆箪”。
该书包括《农经》和《桑经》。《农经》在韩氏《农讯》的基础上增删整理而成,比如,“五月”一节包括了刈麦、晒麦、垛麦、打麦、晒粒、镑麦查、晚谷、种豆等内容。《蚕经》又包括了蚕业、桑业两大部分。
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七十岁的蒲松龄还辑录了《齐民要术》,自记“己丑初夏偶阅《齐民要术》,见其树畜之法,甚有条理,乃手录成册,以补家政之缺”。
《药崇书》:成于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蒲松龄时年67岁。这本书编制的初衷是“思集偏方,以备乡邻之急”。该书一共搜集记载了260多个治方。
蒲松龄还撰写了《伤寒药性赋》,以赋文的形式,介绍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文有1300多字。蒲松龄还编写了《草木传》,用戏曲剧本的形式介绍了600多味药物的功用,以普及药物知识。
《家政外编》和《家政内编》:该书大约成书于公元1709年以后,至今书已不存,只留下序言可知内容一二。大约是按照旧社会“男主外而女主内”的习惯,《家政外编》针对男子,讲述农事,以及花竹园林种植,琴棋书画等技艺;《家政内编》针对女子,以记桑蚕之事,兼及烹饪、服饰、缝纫等女工。
《观象玩占》:成于康熙五十三年,即公元1714年,蒲松龄时年75岁。该书辑录自唐代李淳风的《观象玩占》。该书记录了天文星宿、日月雷电、风雨北斗等内容,以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年景丰歉。
《历字文》:该书已经失落,且不存序跋,亦不知准确的著述年代。不过根据书名可以推测是一部历算书,帮助百姓知道岁时节候,好便于安排生活和农业生产。
蒲松龄之所以对通俗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坚持写作重心面向老百姓,面向普通大众。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倾注了蒲松龄毕生心血的《聊斋志异》已经告竣,蒲松龄比较有时间他务。
其次,蒲松龄一直生活在农村,小的县镇,虽然常作塾师,但身份并非官吏,与底层老百姓的接触密切,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疾苦和所需所,这些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第三,蒲松龄的一生命运多艰,越到晚年,心境越加开阔、平和,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将一腔孤愤转化为对世态人情的关注和同情。读者定位也从知识分子转移到了普通百姓,从而希望达到一种“破村农之谜,醒市媪之梦”的目的。
康熙五十二年中秋之后不久,即公元1713年,蒲松龄相伴一生的妻子刘氏撒手人寰,“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分离”,这给蒲松龄以很大的打击。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晚,蒲松龄“倚窗危坐而溘然长逝”,终年七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