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如果一个物件跟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而它的产生年代又非常古远的话,人们就会怀着极大的热忱去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从而衍生出很多的故事和传说,有些甚至上了蒙学课本,成了“常识”。比如启蒙读物《千字文》中就有“恬笔伦纸,钧巧任钓”的句子,意思是说蒙恬发明了毛笔,蔡伦制造了纸,马钧发明了水车,任公子善于钓鱼。而“蒙恬造笔”这种说法首先出现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蒙恬是秦朝的名将,而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就有许多关于笔的记载了,对于此,晋朝的牛亨曾经问崔豹:“自从上古有书契以来就应该有笔,可为什么独独说笔是蒙恬造的呢?”崔豹说:“蒙恬造的笔其实是秦笔——就是一种用枯木制作笔管,用鹿毛制作笔心,用羊毛制作笔被(也就是副毛)的‘苍毫笔’,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用兔毛和竹子制作的笔。”这说明笔的确不是蒙恬所首造,现在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在笔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蒙恬对笔的改造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那么笔的产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呢?我们就让地底下的实物来说话吧。在河北武安磁山村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都曾经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这些距今大约7000年的陶器上的纹路明显是用原始的毛笔绘出来的,这“毛笔”当是以鸟兽羽毛或植物穗絮制成。因为那些花纹线条清晰,并留有笔毫描绘的痕迹,不用毛笔是难以胜任的。之后由刻划符号发展而来的甲骨文字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借助了毛笔。许多出土的甲骨上有虽然写了但还没有刻的文字,也有虽然写了全部文字但是仅仅刻了其中容易刻划的部分的,可以想见这些文字一定是先用毛笔写上然后再刻上去的。
但凡一个物件能够传之长久并产生影响除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以外,也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对这种物件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就像蔡伦之于造纸术、毕昇之于活字印刷一样。在笔的制作方面,蒙恬毫无疑义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经过蒙恬革新后的笔,制作简单应用方便,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地便利,所以后世多有蒙恬造笔的故事流传。在有湖笔之乡美誉的浙江湖州,当地人们至今还把蒙恬尊为“笔祖”,并建有“蒙公祠”,我国许多生产毛笔的地方也都建有“蒙恬庙”。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的时候(分别在农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湖州善琏镇的人们都会举办大小“蒙公会”,请乐班吹拉弹唱,对蒙公和笔娘娘顶礼膜拜,并恭恭敬敬地抬出神像在镇子上游行。如今这类民俗活动一直延续着,只不过“蒙公会”已经被“国际湖笔文化节”所取代,但是其彰显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