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题记: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心即人性,人性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大命题,一直是前秦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性本善、性本恶,已经争论上千年不休。至今也没有个准确而统一的定义。只是性本善,听上去更美好、更有助于风化教育和社会和谐。表面看上去占了上风,只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个争论似乎显得不重要了,因为现代人的人性不能用简单善和恶去评判,只能用趋利还是道义来评判,说白了就是你这个人是重视利益多些,还是重视道义多些。如果你重视利益,可能就会变得很势利、功利,如果你重视道义,可能就会更加善良些,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和良知而活。重视利益还是重视道义,现代人的人性在社会发展中变得复杂和多变,越来越难以捉摸,这正是当今时代抛给我们的一道难题。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事实上,从整体看人性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剧烈的变动过,优秀的思想家、企业家、政治家、智慧精英、尤其是商人,都是深谙人性之道的一群高级物种。西方人主张原罪,而中国历史一直是人性善和人性恶之分,下面就一起来跟随哲学诗画深入了解下。

01人性的光辉——人之初,性本善

“性本善”的始祖是孟子。孟子是谁呢,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迁》中的儿子就是他。当初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成才,不惜一次次搬家来给他好的教育环境,而他确实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把他追封为“亚圣”。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最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孔子只是提出人有人性,认为性是相近的,并且也是可以改变的,他并没有指出人性是善还是恶,并未揭示人性的内容,说明人性是什么。随后引来了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他的观点是“食色,性也。”在两人的基础上,孟子反驳了二人的观点,首次客观的提出“性善论”,而且为了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他还举出了很多现实的案例。

孟子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人性善的观点——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首先,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孟子•告子上》)这里的善,就是“不忍人之心”(用现代化讲,就是不忍心看到别人有难处或遭遇痛苦)。他又进一步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其次,孟子所讲的“性”,看重物类的不同,“人之初,性本善”的言论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人之初”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性”,在孟子那里,指的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孟子特别强调“类”。“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他所说的人类之性,即指人所特有的道德性。在这里,孟子的人性观点推翻了孔子的“圣人”高不可攀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之所以善,是以人特有的生理心理前提下,才能有仁义礼智的产生。因而,善是人固有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的最核心观点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确定无疑。

他提出的“性善论”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1)性善的根本在于心善。

孟子认为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因为人人都有“四心”,所以人人都固有仁义礼智的善。

2)道德品质之所以各有差异,恶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后天坏的环境影响了人的善良本性的发展。

3)道德观念是人的本性固有的仁义礼智这种“善端”从内心扩展开来的结果,道德良知要往内求,而不是向外寻。

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人性的光辉点,即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就能获得善良,远离罪恶。

02人性的本质——人性本恶

孟子和其他不少儒家人物认为人性本善,但有部分人偏偏不认同,要站出来反对,这些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荀子和韩非子。

荀子虽然出身于儒家,但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完全算是儒家。因为他在对人性论上的理解上超出了儒家,儒家只谈人性美好,刻意回避人性中的恶和趋利避害本性,这点上看,他似乎更接近于法家。荀子驳斥了孟子的“性善论”,创立了自己的“性恶论”,他认为人生而固有各种欲望,任其自由发展则必然引发恶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恶的发生,必须用礼和制度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荀子认为是人都有欲望,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是因为不知道“性伪之分”。“性者,本始材朴也。”“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先天性的,先天的东西无所谓善恶,满足自然的欲望是上天安排的,不能用后天形成的善恶来评价先天的人性。与性相对的是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伪,即人为的意思,具有明显的后天改造性。孟子所说的善,是一种的道德评价,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而道德是人类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关于人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评价标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下的道德标准。不能由此就断定,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这等于取消了他改造的可能。

到了韩非子,人性恶的观点被进一步深化和强化。韩非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如果不加以遏制,社会就会发生动乱,人们会为了食物和其他生存资源大打出手,永无宁日。“性善论”的那种“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只要发觉本心修身养志不必外求就可以成为仁人君子的观点,弱化了外在礼仪法制对人的规劝约束。而历史上的很多政治实践和灾难事件证明,单纯的自我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完全阻止“恶”的发生的,自律固然需要,但是他律和外在的约束(法律)更加重要。

所谓的“性恶”,并非人性本恶或一生下来就恶,而是说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恶”,尤其是在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他指出人性本身包含着“趋利”、“干坏事容易的多”、“好声色”等欲望因素,但不能说这些因素本身就是恶。恶只是这些因素被过分或不加节制的放纵,即“欲壑难填”到了一定程度才转化出来,形成了“恶”。

03人性中的恶从何而来?

孟子说人性中的恶是由于沾染了社会环境中的恶,那么社会环境中的恶又从何而来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既然每个人的善都是与生俱来的,那么社会里又怎么会产生恶呢?进一步讲,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就应该向善容易向恶难,而现实情况却是向恶容易向善难,好人受苦坏人享乐。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嘛,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对于人性善来讲,这些该如何解释呢?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孟子并没有解释这些问题。对此,荀子解释说,人之所以能够合乎礼仪而归于善,是圣王师法和礼仪教化的结果。那么圣王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成为圣人?荀子的原话是“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翻译过来就是,他觉得因为有些人一味地顺从放纵自己的本性,不肯沿着神圣之道走,因此便成了小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他们自己努力修习礼义、培养德性来合理限制自己的本性,并对此加以引导才成为圣人。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台努力和修为才达到的。

从荀子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恶源于过度放纵欲望,而社会中的恶大多源于权力和欲望的过度膨胀、不加节制的侵害人损害人和不好的外在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让人的内心感到不平,以至于社会的道德天平发生了过度倾斜,恶战胜了善,最终导致罪恶行为的出现。

04西方的原罪说

隶属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任何人天生都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的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这种悖逆带来了罪,也带来了罪恶感和羞耻感。基督教原罪的观点主要由神学家奥古斯丁根据圣经内容建立起来,主张人受到亚当犯罪的影响,生来带着罪性,只有相信承担世人罪孽的耶稣基督,才能从罪中被拯救出来。

虽然西方的原罪说表面上类似于荀子的人性善,但是其本质和外在的仪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基督文化通过这种原罪,实现了人的自我净化,使得人在现实与现世中不敢过多作恶,通过爱己和爱人的方式,变相的实现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治理。从这点看,西方的原罪说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疗救作用。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西方说人有原罪,到底谁对呢?

结语——

无论是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还是西方的原罪说,我们都要认清一点,即人是环境的产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生而有各种欲望,任其无限度发展和膨胀必然导致恶,若以礼仪加以教化和培育则可以成善。善恶辨析要有度,过于高估人性的高尚,就会上当受骗,被人利用;过于放大人性的丑恶,就会跌入恶俗的深渊,无法善终;所谓的善恶都处于变化之中,会随着环境和时机的变化而变化。你十年前认定的一个好人,可能在十年后,会变为一个恶人。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离罪恶不是很近,倒是离恶俗很近。君不见,很多年少时的纯真之心,长大后就成为了王朔的那句话“青春原来是一股清流,流着流着就成了泥石流,再后来就完全成为了泥摊子”。

对于人性,我们要辩证的看,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善恶在随时的转化,不停的变动。小孩子才会去说对错善恶,阅人无数的成人世界只权衡利弊的是。看了那么多影视剧,不都在说明这一点么?

文章的最后,送给粉丝们一句话:精神可以永存,观念请不断更新。

相关阅读

  • 鬼谷文化|高罗佩对《鬼谷子》的研究

  • 成语词句网美文欣赏
  • 鬼谷子的作者,摘要:著名荷兰国汉学家高罗佩在担任驻日本外交官时,曾对《鬼谷子》一书做了深入的研究。当时,他曾把该书序言改写为文章,并在1939年刊登于美国的《中国》杂志。
  • 为什么孟子说人性本善?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孟子说,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如杨朱认为,人首先要为自己着想,天下之事与我何干,自己过得好最重要,哪怕拔出一根汗毛就可以对天下有利,对自己来说也是不划算的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