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在汉传佛教的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就是弥勒佛。因为弥勒佛总是笑口常开,所以许多地区也将弥勒佛称为“笑佛”或“笑面佛”。还有一些人会将弥勒佛称为“欢喜佛”。
其实欢喜佛和弥勒佛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之间毫无关系,不可混为一谈。如果将弥勒佛称为“欢喜佛”,那就闹了大笑话了。
下面先说说弥勒佛是谁。弥勒佛又被称为弥勒菩萨,因为他现在还只是菩萨,不是佛。只有在久远的未来,弥勒才会成佛。
弥勒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字可以意译为“慈氏”。大乘佛教认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弥勒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
什么是“一生补处菩萨”呢?“一生补处”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意思是经过此生后,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这也是菩萨的最高位——等觉菩萨。
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就会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弥勒菩萨将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带领大家一同升天。
因为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所以被佛教徒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虽然他现在仍然是菩萨。弥勒菩萨往往被塑造为佛的形象,和燃灯佛(过去佛)、释迦摩尼佛(现在佛)一同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中,称为“竖三世佛”(还有横三世佛,即西方阿弥陀佛、中方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
我们在寺庙一进门看到的那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和尚塑像,又是谁呢?其实那也是弥勒佛,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在明州奉化(现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有一位僧人,法名契此。此人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寝卧。而且他幽默风趣,聪明智慧,整天与人为善,乐观包容,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传说在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圆寂,临终时他念了一首偈子: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契此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后来汉传佛教便将契此的形象供奉在天王殿中,一般是寺院的第一重殿。这样香客们一踏入寺院,便看到大肚弥勒笑脸迎人,会心生欢喜,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欢喜佛又是什么呢?这是来自藏传密宗佛教的一类塑像,又称为双身佛。
顾名思义,双身佛是男体与女体相互紧拥的形象,看了往往叫人面红耳赤。因为他们在做人类最欢喜、最快乐的事情,所以被称为“欢喜佛”。
藏传佛教认为,双身佛是无上瑜伽密教的修法。其中男身代表慈悲,称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称佛母,而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两条根本法门。
双身佛代表着藏传佛教中一类修行法门,但这并非纯正的佛教修行方法,而是在印度教性力派影响下的产物。当然了,这种修行法门,并非为了满足欲望,而是为了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不过其实质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藏传密宗既然被称为“密”,说明其中有许多秘密法门,不能向外人传授,所以我们普通人很难了解其中的真相,也不必深究其真相。我们只要知道藏传佛教中有这么一种修行法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