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笔作为写字工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虞舜时有人用漆在竹板上写字,到了周朝,人们记事就用一种名叫削的刀,在竹简木牒上刻字;古书记载伏羲氏“书八卦,造书契”,“契”就是指在木块上刻字;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就是这种刀刻的产物。所以汉代的人把这种写字方式叫做书刀。
春秋时代有笔可用了。根据古书的记载,齐桓公叫人削方黑笔,这种笔和欧洲凯尔地亚人用的方头尖笔相似。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读书人替国君做事,常常爱用“秉笔事君”这句话。后来的人推断,那个时代的笔,可能是一种水斗竹笔:把竹子削成薄薄的竹片,把竹片的一端劈碎,用刀修成一条一条的竹丝,就可醮墨写字。
赵翼《陔余丛考》可印证:清代有一个归降的夷人名叫巴郎,奉命到军机处给西陲的夷人写信。巴郎用的笔,就是古人用的竹笔。这种竹笔就像今人木匠用的墨斗笔,长度约五六寸,笔尖是削好的薄片,宽半寸,斜刀状。
《曲礼》上有“史载笔”的语句,似可证明在秦代以前已有人用笔,因这时期的笔的叫法不统一:楚国把笔叫聿,吴国叫不律,燕国叫拂,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统一叫笔。
公元前223年,讨伐匈奴的秦国大将蒙恬,出外带兵打仗,定期要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所用之笔为竹笔。竹笔写字,蘸墨少,又易干,写不了几下又要蘸墨,很是麻烦!
有天,打猎归途中,蒙恬看见士兵抬着的一串猎物中,有只兔子的尾巴掉在地上,拖出了醒目血印,突受启发,灵感产生。
他叫住士兵,剪下一束兔尾毛,扎紧一头,插进一截竹管头上,蘸墨一试,“好用!”蒙恬大声叫着,兴奋异常。
从此,毛笔产生。再后来,毛笔被蒙恬进一步优化,使用笔写字在秦朝兴盛起来。
说这就是毛笔诞生的传说。《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用鹿毛做笔心,把羊毛裹在四周,安在竹(木)管里面。鹿毛质劲,羊毛质柔,容易着墨。蒙恬造出的这种笔,后来人们就把它叫作秦笔。
秦笔有用竹子做的,在“聿”字头上加一个“竹”字,就成为笔字,所以有人说笔是秦代发明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早在秦代以前《庄子》书中,就有“舐笔和墨”的句子,庄子舐的笔应该是毛笔吧。
1954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枝毛笔,笔管是竹子,笔毛用的是上等兔毫(兔箭毛),笔毛夹在笔管一端劈开的中间,外用细线缠住,并涂了一层漆。
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又出土了一枝毛笔,毛笔是外扎在小竹管上的。
两件出土毛笔,完全可以证明了战国时代已有了毛笔。
还有人考证,甲骨上和古鼎上的字都是用毛笔舐上去的,古墓中也曾发现春秋时代的毛笔。
总之,我国毛笔早在蒙恬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毛笔并非蒙恬首创,首创者究竟是谁,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或许是某位书记官吧。蒙恬虽不是毛笔的首创者,但他是毛笔的改良者,优化者!他大大提高了毛笔的品质,对我国毛笔制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亲爱的朋友,你说是吗?亭台书声,敬请关注,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