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这个问题,要从孔子说起,以王阳明结束,才能够说完整。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一、孔子的理解

关于善恶问题,在儒学体系中,孔子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但是他的本意,应该是人性本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仁义是天道的体现,是人的天性所在。天性,就是每个人先天所有的本性。

《论语·阳货》中,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天性本来是相同的,但因为后天的熏习、习染,才彼此远了,有差异了。

我们可以把先天的本性,叫做天性;把后天熏染过的本性,叫做习性。

那么这话的意思是,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人的习性是不同的。

对孔子来说,人的天性,就是仁义。所以,这话又可以理解成:人的天性,都是仁义,但人的习性,有善有恶。

二、孟子的理解

孔子说得比较间接委婉,孟子却说得很直接。

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孟子说:“从人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是善良的,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孟子说得非常清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性本善。

三、荀子的理解

然而,另一位儒家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他在《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

他还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

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以后,荀子又,人性的恶,是可以由圣人的教育以及法则、规范、习俗等来约束的。

荀子这么一说,有一个漏洞就出来了。

人性本恶,却是可以约束的?为什么要约束恶人?凭什么约束恶人?为什么不去约束好人呢?

这里面,其实已经暗含一个前提:恶人是不对的,是需要约束的。用什么约束?当然是用善。

可是,凭什么说,恶是不对的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那谁会认为恶是不对的呢?

而且,要约束恶,就是制度规则、确立规范。这规则和规范的立足点,必须是善,就是善。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四、阳明心学的总结

为什么历史上,把王阳明与孔子并列,并列“两圣”,而不是把孟子、荀子同孔子并列呢?

这是因为,孔子创立了儒学,王阳明总结了儒学。两位圣人,把儒学正式确立为一个伟大的体系,一个完整的系统。

说回善恶问题。王阳明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意思是,绝对本体,也就是天道,天理,天性,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

无善无恶,就是超越善恶。什么超越善恶?绝对至善。

每次说到这里,大宋都会反复提醒心学课的同学,无善无恶 ,并不意味着没有善恶、不管善恶、不顾善恶,而是超越善恶的至善。

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这里说得非常明确。还有更明确的,王阳明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至善在那儿,无所谓恶,也无所谓善,它不在我们讨论的善恶概念里面,但它就是善的。这一点,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记住这一点,就无法掌握儒家。你再读一万本书,再去听人家讲一万遍《论语》,终究是离题万里,一错再错。

对此,王阳明还举了个例子:“天地万物如同花草,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你喜欢观花,就认为花是善,草是恶;你需要草的时候,又认为草是善的。这些善恶的看法,都是你心里的好恶派生出来的,所以是错误的。”(原文:“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五、理论分歧的结果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曾经师从荀子。从这一点,也可知道,荀子的观点,离孔子远矣。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要靠人的智慧进行后天的改造去得到。这个观念,带出了两个韩非和李斯,他们从中发展出法家的理论。

而孔子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道德的来源在于人自己的本心,这本心叫做“仁“。绘事后素,仁会自然外化为”礼“,有礼的人就会做到仁,如此良性循环。

两者的不同,导致社会道德治理上的区别。

荀子一派,为了人的道德,可能会把外在的约束做到极致。后面韩非和李斯的表现即是证明。

孔孟一派,对人的道德约束,就会很温和,以礼为先,在礼做不到时,才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有必要时也可以施以刑罚,但讲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人轻罚、对己严苛。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那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六、心学的寓言《西游记》

《西游记》以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述人性本善,后天起恶,善恶交织,内心修炼,为善去恶的人生历程。

孙悟空,是天地所生、没有任何人世熏染的石猴。然而很快,他就因为吃了人间的食物、结交了人间的猴子们,而生成了善恶交织的性情。于是他成了妖怪,大闹了天宫。幸得如来镇压、观音感化,他明白了为善去恶的道理,于是辅助唐僧一路向西,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修炼内心,最终发现大光明,成为斗战胜佛。

所以,世人都认为,《西游记》是阳明心学的寓言,是儒家性善论的形象化表现。

相关阅读

  • 孟子和孔伋的故事详情 孔伋的儿子介绍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孟子简介,孔伋的门人是孟子的老师,孔伋是孔仲尼的孙子。孟子和孔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差了四代。通过史书证实 ,孟子出生的时候,孔伋已经逝世
  • 孟子民本思想的五大贡献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孟子思想,从周公的敬天保民,到春秋末年史墨提出的“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民本思想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他强调了“仁”在人心的固有性,基于他的性善论的主张,提出“人皆
  • 「国学经典」《孟子两章》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孟子两章,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