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这天让国人变得格外多愁善感。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一、鹊桥会
鹊桥会,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才会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比喻情人或夫妻久别之后的团聚。
在神话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会有飞鹊在银河上架起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称作鹊桥,后来此一名词便引申为能够男女之间良缘的代言词。
鹊桥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唐代权德舆《七夕》:“今日云耕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坚贞爱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起到积极作用。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姑娘们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二、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
庆“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
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
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靓女们在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围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像织女星许愿。
民间传统的乞巧拜七姐祈福仪式,仪式包括上贡品、净手、上香、拜祭等环节。“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三、七夕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这种习俗如今已很少了!
兰夜斗巧是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传说: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总之,关于古代七夕的传统习俗很多,比如拜魁星、晒书、吃巧果、拜织女、染指甲、种生求子等等,各个地区的习俗不尽相同。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