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阅读古诗词的时候,经常会见到一些诗句单纯是由几个名词直接拼接而成的诗句,这些名词之间不加任何连词,感情和时间上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读起来往往却能看到这几个名词以外的意思。最为人所知的当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了,全诗如下: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题是“商山早行”,全诗未提及一个早字,而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诗来告诉我们,此句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并置组成, 鸡声和月告诉我们时间之早,鸡鸣时分,天将亮未亮,一弯残月还挂在天空,清晰可见。而茅店,道出出旅途的艰苦,因为店里的屋墙是茅草打制的;而这么早,却早有行人走过板桥,早起行人在木制的桥板的霜痕上留下稀稀落落的足迹,这些都是具体的物象,但旅人早行之苦,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旅人已经上路了。
和该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样的诗句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并置,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其实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 司空曙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 马戴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唐 崔涂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唐 高适
这种由名词并置的方式形成的诗句,因为句法关系不明确,句子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有时候会让人产生多种理解,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理解为因为一骑红尘的到来,妃子看到之后笑了;亦可理解为妃子在红尘中露出笑脸。可能是诗人故意这样写,两种理解方式,不可将其凝固,一旦凝固下来便索然无味。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所做,诗人身在夔州而心系长安,“丛菊两开他日泪”亦有多种理解,首先这个“泪”是指诗人自己的眼泪呢,还是指丛菊之中凝结的露水像眼泪。其次“他日泪”是诗人想起了以前留下的泪水呢,还是诗人想起了“他日”而在今天流下的泪水。再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也有不同的理解,一是初春寒气重,诗人将孤馆的大门紧闭以把春寒挡在馆外;二是寒气太重,即使关了门,依然觉得冷,像是把这寒气关在了馆内一般。又如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中“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可理解为日月不过笼中之鸟,乾坤也只像水上飘萍,表达出用博大的胸襟去看待宇宙万物;也可理解为日月为笼,苍生无非笼中小鸟,乾坤(天地)为水,万物不过水上浮萍感慨人生短暂无常,自身渺小无依。又如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描述了世事沧桑,时移世换,曾经的歌舞繁华之地如今成了一片荒凉,这里的“鸟雀悲”亦有不同的理解,一是黄昏时分鸟雀发出的悲鸣之声,二是诗人看到曾经歌舞繁华之地变成一片荒芜,只有鸟雀在鸣叫,让人感觉到很悲伤。
其实这种由名词并置形成的诗句,与汉语的特点相关,汉语的词组方式是一个个点、块组合而成,而其他语言则必须有助词连词等连成一条线,正是因为这种可以有名词意象单纯并置就可形成诗句,所以诗句中的所描述的意象就很多很集中了,比如杜甫的《白帝》中“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一句中就包含高江、急峡、雷霆、古木、苍藤、日、月等七个意象,杜牧的《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包含水村、山郭、酒旗、风四种意象。只有汉语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现代诗歌中也有这种意象并置的情况。比如舒婷的《思念》中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诗人把挂图、代数、念珠、桨橹等并置起来,一句一个意象,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
有时候这中名词并置,诗中会给出连接点,比如宋代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中用了烟草、风絮、梅雨等一串意象,靠闲愁将他们连起来。又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用离愁别绪将其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