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到熙宁七年(1074)年在杭州担任通判.以下几首古诗均选自于苏轼在杭州之作。其中有赞美西湖之美的写景诗,也有赞扬人格的人物篇,既有与民同乐的欢喜,也有担忧民情的苦心,凄美的爱情诗篇自然也不可少。
西湖美景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大概是咏赞西湖古诗里非常美丽的一首。晴天时,水光潋滟,水波有韵律地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雨天时,烟雨朦胧,远处的山色淡淡的,仿佛被笼罩进了一片仙境。西湖就像美丽的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那么美丽,令苏轼心神往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描绘了在望湖楼上观望一场夏天骤雨的盛况。,像打翻了墨汁一样的黑云侵入天空,还没来得及遮住山口,豆大的雨珠就已经杂乱急烈地拍打在了船上。“跳珠”一词,写出了雨的大、猛、急。这雨珠淅淅沥沥地下了没多久,忽然,一阵风吹来,卷着地面,将刚才的雨势吹散,暴雨转瞬即逝,洞庭湖下的西湖,倒映出清澈的天空。雨后的西湖,雨后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清新,令人神清气爽,为之一振!
与民同乐、济世情怀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苏轼与杭州太守一起在吉祥寺观赏盛开的牡丹,但是此诗并没有写牡丹盛开之貌,而是别有生趣地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你能想象吗?头上插着花的老人成群结队地走在街市上,而且这些老人不是普通人家,而是当地一方官员。老人有些不好意思,那花朵似乎也微微害羞,在老人有些苍白的发丝上轻轻摇晃,像一个害羞的少女。醉酒而归,头上插花,浩浩荡荡的队伍吸引了老百姓的注意,家家户户纷纷卷起窗帘,伸出头来遥望,笑嘻嘻地指着,“哎,你看那个头上插花的老人,真有趣呢!”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这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刺诗。蚕就要吐丝啦,麦子也要成熟了,可是一连几天的浪浪阴雨,使得山前山后都积满了水。男子无法下地耕作,农妇不能出去采桑叶,眼看丰收就要化为乌有,在农民的焦急与无奈下,大慈大悲救世人于苦难中的观世音菩萨却安然端坐在佛堂里,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这里,苏轼竟然敢大声斥责被老百姓一心信奉的观音菩萨,可见其胆量和勇气。其实,在这里,表面指责观音菩萨,实际却是痛恨那些高坐在官府位置有权有势却无所作为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阶级。苏轼的不平则鸣,也是他遭遇“乌台诗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在,应该可以用“耿直boy”形容了,然而小编实在是欣赏此等的耿直和善良。
你大概没看过的苏轼这两首凄美爱情诗。
赠别
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
殷勤莫忘分携处,湖水东边凤岭西。
次韵代留别
绛蜡烧残玉斝飞,离歌唱彻万行啼。
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
这是两首对应的爱情离别古诗。第一首是男赠女。
一个男子爱上一个女子,这个女子,不是名门闺秀,但却是风尘中人,也许曾经她出来卖唱作为生计,但今日她终于摆脱此种凄苦的生活而就要离开此地。男子却不能和她一起离开,或是劝她留下。也许是男方已有了家室,也许是父母反对,一对苦情人从此就要天各一方。但是你啊,不要忘记曾经我们倾诉情意的地方那就是西湖东边凤凰岭的西边。
“青鸟”是神话故事中西王母的使者,在这里代指故事的主人公多情女子,“黄莺”是这样一个典故:唐戎昱有一个倾心的酒妓女子,但是有一天被上司召去,离别时,戎昱为该女子作了一首诗歌,里面有这样一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三两声”。当该女子一个酒会上唱起这首歌词,韩滉(戎昱上司)听其故事很感动,马上责令召该酒妓的上司将该女子送了回去。此处“黄莺”也指故事主人翁多情女子,这样的典故为这则离别更添凄凉色彩。
第二首是女赠男。大概是该女子在当地结识了很多好友,因此大家纷纷来送别,红蜡烛似乎在哭泣,酒杯飞舞,觥筹交错,但是耳边响起的却是令人心碎的离歌,回望大家,脸上都泪水纵横。有这么多亲朋好友我固然不舍得,但是我最舍不得的还是在人群中的那一位男子。他是那样与众不同令我不忍离别心痛万分。拿着酒杯,走到他身边,声音哽咽,泪水模糊眼睛“如果你辞官不做,要归隐田园,一定要记得来找我,我住在旧西,我会在那里等着你来。”多么悲痛,多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