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导师和学生都要观察“学术情绪”,及时将学生小抑郁扼杀在摇篮中!
——吉大秋果
曾经,我有一个学生,综合素质还不错,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自告奋勇地要求承担一项任务——翻译某国的国际私法,我欣然同意。后来证明我俩都错了,这项工作对于一个研一的学生(法律硕士)来讲有点难。结果是,那孩子提交给我一份将近8000字的翻译稿件,我用批注修改了将近10000字返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来我几次找到学生想要推进这项工作,学生一直处于放弃状态。
当时,我比较年轻,把这一件事情做了简单的归因,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中途放弃。随着我接触到的学生越来越多,指导经验越来越丰富,我突然发现,这里也有我的问题,我那10000字的反馈可能把孩子给吓着了。有时候导师需要先探测学生的学术能力,然后再制定学术任务。同理,学生也是如此,要先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术规划,否则还是会引起精神上的各种不适。但相反,一份难度适宜的任务也会引起精神上积极的反应哦。
这是Csikszentmhalyi在1990提出的一份教育研究。其中横轴代表学生学术能力,纵轴代表学生面临的学术挑战。当学生能力很低遇到低、中、高等的挑战时分别引发的情绪是:冷漠、担忧、焦虑;当学生能力中等遇到低、高等挑战时分别引发的情绪是:厌倦和小刺激;当学生能力很高遇到低、中、高等挑战时分别引发的情绪是:放松、能控制以及放飞……总结如下图:
在这个图表中,被黄色部分标亮的是正面情绪,蓝色部分是负面情绪。传说中的放飞是我们追逐的最好状态,但是不能一下子实现,这是最终的目标。所以当学生出现了相应的状态,如不感兴趣冷漠,有可能是老师给到问题难度低(当然也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但本帖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产生了焦虑情绪,那说明现在他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其能力来讲是偏高的,他需要从更低层次的任务做起。
说回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这个事情,很多同学在后台留言问为什么会焦虑,那是因为你面临的这个任务对你所具有的能力而言是挑战度很大的。那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将这个巨大的,具有挑战度的任务进行拆解,分成若干可以完成的小模块和小任务,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放松、有操控感的状态。经过一段积累可以再提高难度,从事一些有挑战度的工作带来一些感官上的“小刺激”,这样最终循序渐进达到“放飞”的状态。
总之,在博士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导师和同学通过调整“挑战的难度系数”尽量让学生保持在黄色正面情绪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负面的情绪,这是一个较为符合教育学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和那个研究生都有问题,给到的学术训练剂量太大了,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状态。此文,作为自己教学中的一个反思,同时也分享给有需要的老师和同学。毕竟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学习这个事恐怕还是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较为个性的学习计划和给到较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
PS:导师和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很复杂,但是这个图表至少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和纬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