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山长楼的内侧有着当年校长梁漱溟的题字匾额——“务本求实”,而此楼的墙上则嵌着几块碑,有张之洞的“勘建广雅书院奏折”,还有“广雅书院学规”,这两块碑前都护着玻璃,然而一眼望去,显然是新翻刻者。戴国雄不同意我的判断,他说这几块碑极其重要,并且他说院中还有几块重要的古碑,一定要带我前去看个究竟。穿过山长楼,又是一进很大的院落,而这个院落的两侧有很多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戴先生说,这两棵树也是张之洞用起重机从乡间运来者。张之洞在一百多年前就这样的讲绿化,今天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会以绿化面积为重要卖点,但我还真没看到过谁能把这么大的树运到院里来,并且能移植的活。
山长楼
几年前,我到昆山沈岗先生所建的园林去参观过,他从各地收购来了许多古树,那种壮观的局面让我赞叹不已,但沈先生告诉我,能够把这些树易地栽活是很困难的事,为此,他请到了多位专家,用了许多科学手段,才把这些树种活。当年张之洞移栽来不少的古树,他的那个时代也没有什么科学的移栽手段,为什么却能把这些古树也同样培养成活呢?不过话说回来,以张之洞的博学,说不定他在移栽手段上也会有什么秘诀呢。
当年用起重机运来恐怕也不容易
这个院落的十字路口上,立着张之洞的铜像。这个铜像制作的颇为传神,因为张之洞是晚清人物,他有照片留下来,而那个形象至少对我已经深入本心,能够把铜像制作的如此逼真,可见铜像的制作者确实是位高手。古人云:画鬼易画人难,我想塑像也应当是同理。我在这座塑像之前,向张之洞表达了我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当然,这尊铜像的手势是张之洞的左手微微抬起,似乎对我说:“免礼。”
“免礼”
而他右方的草地上则立着一口钟,这口钟是西式的形状,上面铸着“广雅书院”四个字,旁边说明牌写着,当年广雅书院确实铸有广雅大钟,然而那口钟却在文革期间被砸毁,到了2009年,本校1967年和1968年的毕业生共同出资,又重新铸造了这口钟,以此作为向本校121年周年庆的献礼。这两届的毕业生在上学之时正处在文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热闹年代,那口原钟正是毁于此时,而今由这两届的毕业生来重新建起古钟,我不知道建钟者是不是就是当年的砸钟人,但即便如此,我也觉得见此而令人欣慰,这正是一种忏悔,而这种忏悔需要极大的勇气。
重建的广雅之钟
戴国雄一直带着我等穿行于本校的中轴线,然而到了此时,他却带着我右转,来到了学校的另一片区域。这片区域是一座“U”形的建筑大楼,在大楼入口的地上,有一块横卧式的碑,上刻“东斋”两个大字。戴先生说,学校与之相应的另一个位置还有“西斋”二字,但那个地方已经拆改了地方,没有了痕迹,而这东、西两斋则是广雅书院当年的学生宿舍。当初张之洞建造此校时,也立了许多的规章制度,其中之一,就是所有在校生都必须住校。
东斋
看来他是为了让这些学生们收心,但有一点我却没能理解,那就是他所建的两个学生住宅区在东斋所住是广东的学生,而西斋所住则是广西的学生,为什么要按照籍贯把学生做两个区域的划分,他的想法我却未能查到确切的解释,而周汉光先生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一书中,对东、西两斋的设计和使用方式有着如下的描述:“自广雅书院至两广高等学堂期间,广东广西两省学生,分别入住东、西二斋。东籍住东斋,西籍住西斋。斋舍按弄堂形式筑成,各有十巷,书斋十间,杂役室一间。以‘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廿字分别为各斋舍之名。每巷用花岗石刻上此等斋舍名字。每一斋舍有套房十间,书院时代,每一房间住一个学生;改为中学后,则每一房间住六人。”
无邪堂
看完西斋碑,又回到了中轴线,在无邪堂前立着四块碑,四块碑一般大小,面积都足够宽阔,然而这四块碑却没有放在碑座之上,新建的碑亭样式也很特别,是将碑亭与碑券的护碑方式做了结合。这四块碑石虽然面积很大,然而石质却并非上乘,看上去花花的一片,尤其字迹多少有些别扭。戴国雄告诉我,这也是当年建院时的原物,在文革中,为了防止被红卫兵砸烂,有人全部用水泥把这些字迹涂上了,而今为了恢复,又重新把这些水泥凿了下来,可能是凿的手法有些粗糙,致使这些字迹看上去略显不顺眼。王大文兄站在四块碑前感慨一番说,他愿意做义工用几个月时间,绝对可以把碑上的水泥残留剔除的干干净净,恢复其原本的面貌。
身残文字在
而今的无邪堂也已经改成了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入口处同样挂着对联,这幅对联的内容是:“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易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但我查得的史料,无邪堂前的原对联内容并非如此。按照周汉光的记载,以上这幅对联本是挂在礼堂门前,而无邪堂前的楹联却是以下内容:“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相师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同造圣贤。”
这幅对联应该是放错了地方
虽然这两联挂错了地方,但毕竟都出自张之洞的手笔,其实这两幅对联的内容也真正地表明了张之洞创办此学的宗旨所在。但我总觉得,“无邪堂”这个堂号跟朱一新有较大的关系,而朱一新是继梁鼎芬之后,任广雅书院的第二任院长者。我对朱一新这个人颇为感兴趣,除了他是一位藏书家,我访过他的藏书楼,这似乎对他有了一种偏爱,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当年梁鼎芬做本校领导时,基本上是贯彻张之洞的治学方针,广雅书院创建之时,张之洞提出了办学的“五主五不”原则:
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
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
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词章之学;
以翔实尔雅为主,不取浮霏之学;
士习以廉谨厚重为主,不取嚣张。
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出,张之洞强调实学,但这个实学还是传统的国学,而梁鼎芬在书院建成之初,完全贯彻了这种教学方针。到了朱一新的时代,这个方针虽然还在,但他却做了一定的修订,开始把西学引入教育的内容之中,本书院开始关注重学、化学、光学,同时还有铁路建设、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内容。即此可知,朱一新的思想绝对能够跟得上时代,他在自己的著名著作《无邪堂答问》中,就有许多跟学生们共同探讨西学的话题。
远眺冠冕楼
穿过无邪堂,就来到了本校的最后一进院落,而正前方就是广雅书院著名的藏书楼——冠冕楼,这里才是我来到本院探访的重头戏,然而戴国雄先生认为,好事要放到最后,于是他带领我等沿此右转,来到了旁边的濂溪祠。祠堂的大门紧闭着,然而却有着独立成系统的风景在。这个区域的小石桥,戴先生介绍说也是当年的旧物,而罗焕好老师却让我站在另一个角度拍照,他说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个满月。穿过小桥,是一片竹林,这片竹林望过去,竹杆却一律呈黄色,而在这黄色之间,却有着丝丝的墨绿色条带,看上去像人工染制的一样。
书楼的东侧
戴国雄说,这种竹子的正式名称叫“黄金间碧竹”,也叫“青丝金竹”,是当年张之洞在时就已种下者,为本校的独特景致之一。祠堂的前方也有着一个精致的水塘,而水塘的侧方立着铭牌,走近一看,原来是“广东广雅中学地震观测点”。沿此继续前行,是一个精致的花园,花园的土阜之上新建了一个飞檐小亭,上书“张之洞亭”,而亭的侧方也有一个碑券与碑亭结合物,里面所立一块碑,在正中的位置有着张之洞的线描像,可惜这个像难以拍的清楚。
张之洞亭
我还是惦记着冠冕楼,于是又匆匆返回原中轴线。其实,从资料上我已经知道这不是当年的原楼,对于这件事,多种文献有记载,以周汉光所记较为详细,我将其文抄录如下:“冠冕楼,为广雅书院藏书之所。校祖张之洞又创设广雅书局,派人往各处广征书籍,延精于校勘目录之学者主理其事,刊印经史子集及各类丛书,以供院中诸生研习。民国二年,彭金铭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毁拆冠冕楼,遍植花卉,成一美丽花园,但对广雅藏书,不无损毁。其后于民国廿四年,重修冠冕楼,作宫殿式建筑,巍然矗立于石墀松栋之间,楼下为客厅,楼上仍作藏书之所。虽乏宋元珍本,但学者应用之图籍,灿然大备。”当年冠冕楼拆除之时,就把里面的藏书暂时存放在了刚才我所参观的濂溪祠内,这样说来,那个濂溪祠也曾是广雅书院的藏书之所。
碑上的张之洞像无法看清
虽然是重建之物,却依然有着秀美中的典雅,可惜来的时候不巧,冠冕楼的大门却紧闭着,只能围着四围转来转去。在其楼侧又看到了大量的古建筑构件,这应当是当年冠冕楼的旧物。张之洞在创建广雅书院时,同时还建起了刻书处——广雅书局,这两个部门虽然都为“广雅”,但并非在一地。然广雅书局所刊行之书,都会放一部分在冠冕楼内,以作为学生们的读物。戊戌变法之时,康有为存在万木草堂里的藏书被没收充公,这批书也有5000多册,全部拨给了广雅书院,也藏在了冠冕楼内。
广雅书局刻朱一新撰《无邪堂答问》
赵连稳所著的《中国书院藏书》里详细列出了当年广雅书局藏有哪些善本,其数量之大超过了其他书院的所藏。冠冕楼的藏书在管理上也有着一套完善的制度,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在制定《广雅书院学规》的同时,也制定出了书楼管理方式,此学规的第十七条为掌书:“设掌书生二人,经管收藏冠冕楼书籍。诸生领阅缴还随时记簿。领阅藏书者,不得污损遗失,及携出院外。”
堆在冠冕楼侧旁的原楼构件
冠冕楼一名据说是张之洞取自杜甫的诗句,杜甫写过《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中有:“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鼎盛之时,冠冕楼的藏书量达到了10万多卷5万多册,这个数量对于书院而言,绝对冠冕岭南。除此之外,在东、西两斋内也有一定的藏书,以便让士子们就近阅读。冠冕楼内还藏有许多的西书文献,这一部分书的来由,一是得自于万木草堂旧藏。第二个原因,是那个时代已经渐受西学影响,所以书院里也购买了一些西学文献,同时书院里还藏有一些日本翻刻的中国古籍。这种中西合璧式的藏书方式,在传统的书院中颇为少见,而本楼具体所藏可见朱一新、廖延相所编的《广雅书院藏书目录》,此目编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内收书2706部,计有50325册。
藏书楼介绍刻石
然而冠冕楼藏书的结局跟其他的古代书楼也很相似,闻来总是让人唏嘘不已。民国年间,北大教授黄节在一封信中说过这样的话:“藏吾粤书,旧推丰顺丁氏(即丁日昌持斋静)、南孔海氏(即孔广陶岳雪楼),二家皆已散亡,文献之存,惟广雅冠冕一楼耳。比者,广雅后垣外常有军民驻扎,二月十八日私毁冠冕楼锁钥,遂失去藏书三大柜,此长不已,则四百柜余之书,何难立尽,吾粤文献,必底散亡,是都督岂学持校之盛意。”黄节说冠冕楼后有军民驻扎,而后有人打开了冠冕楼的锁,将其中的三柜藏书偷走了。然而他这封信却透露了一个信息,他说冠冕楼里藏着400柜的藏书,我不知道原书柜有多大,如果有400处之多,估计会远远超过5万多册的藏书量。
碑券与碑亭的结合体
未曾处理干净的碑刻
对于冠冕楼藏书的结局,周汉光在《张之洞与广雅书院》一书中写的更为明确:“清末废书院、兴学校,广雅书院改为两广大学堂,再改为两广高等学堂,十余年来,藏书都无恙。至民国二年而后,高等学堂复改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彭金铭镇三任一中校长,于该年毁拆冠冕楼,其后藏书厄于水患,再厄于盗窃。民国七年,莫荣新督粤,广西曾请求分书,于是一部分移置西江图书馆,一部分移入广东图书馆。其后粤军西征,陈炯明又将移西江者送还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雅藏书于是瓜分豆剖,不可复问。至民国二十七年,广州失陷,凡以往藏于广东图书馆之书籍亦靡有孑遗。”
地震观测点
众人围着冠冕楼转了整整一圈儿,一边细细观看着书楼上原有的残件,一边感慨着时代的变迁,而后沿着西路边走边看。在路上,又看到了梁漱溟校长的塑像。这么多的名人掌管此校,难怪这广雅中学至今仍然是声名在外。
遇到了梁校长
经过这一番折腾,我已看出戴国雄先生虽然兴奋,但略显疲态,于是众人上车,我提议先送戴先生返回府上,再前往其家的路上,路过一家医院,戴先生说在此停车。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家在医院之内,待下车之后,王大文先生跟我说,在车上时戴先生用粤语告诉他,自己因为肠子上有息肉,医院建议马上手术,而锁定手术期就是在今天,但正巧赶上我在今日要寻访广雅书院,所以他立即通知医院,将手术期错后了一天,而现在他已带我圆满地看完了广雅中学,于是他在此下车,前往住院,准备着明日的手术。闻听此言,让我大为感动,我立即请司机停车,快步下车,追上正在走入院内的戴国雄先生。我向他表示歉意的同时,又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我觉得中国还有这样的文人在,真让人心中又多了许多温暖,瞬间觉得这个世界其实远比自己想象的要美好。
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