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来源丨喜马拉雅FM康震的精品课《康震品读古诗词》
编辑丨田潇湘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当时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什么背景下写出这么豪壮的词
这是辛弃疾写给他好朋友陈亮的一首词。它叫壮词,什么叫壮词?就是壮大、豪壮嘛。何为豪壮?喝醉酒了之后,把灯挑亮了,把宝剑拿出来,在灯下看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战场的经历。
辛弃疾是个战士,是打过硬仗的。百万军中取上将,如探囊取物。“梦回吹角连营”一瞬间,好像在做梦一样,他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这战场了不得,在沙场秋点兵,一派画角声寒。
这首词并没有写在抗金前线,而是作者在宋孝宗淳熙八年之后被罢官,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时候写的。再说得尖刻一点,作者写这词的时候,只是个田舍翁。农田里的老头子,就像那首词说的一样,“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白发老头子,写的这么首词。现在我头发都白成一大把了,所有这些都没能实现了。
“鹅湖之会”,共商大计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写得这么惊天动地,怎么最后这么消沉?而又为什么这首词寄给陈同甫,也就是陈亮呢?作者自从罢官之后,闲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到了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当时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就病逝了。
宋高宗的去世,给当时主张抗金的人似乎带来了一些希望。因为高宗是主张议和的。特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著名的政论家、学者兼词人陈亮,赵构去世之后,抗金的期待就更大了。陈亮,浙江人字同甫。
陈亮,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宋高宗驾崩了,陈亮认为恢复中原再现生机,于是亲往健康,上疏宋孝宗,纵论恢复中原之势。他认为朝廷应该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啊,谁是非常之人?陈亮认为就是像朱熹,像辛弃疾,这都属于非常之人。
所以陈亮还给朱熹写信,鼓励他出来做官,担当国家大事,并且约朱熹和辛弃疾他们仨一块到紫溪相会,论当世之事,谋划恢复中原。
这劲头多大呀!紫溪在哪?就在现在江西的铅山以南。陈亮性子急,没等到朱熹给他回信,他就先到上饶来,找辛弃疾。陈亮的到来,让辛弃疾对恢复中原的事业充满了热情。当时他本来身体还不太舒服,大冬天的也冒着严寒,与陈亮同游鹅湖,共酌瓢泉。
所以历史上把它们俩这次相会也叫做“鹅湖之会”,他们俩在一块啊,慷慨陈词,论谋划恢复中原。后来又赶到紫溪,想等着朱熹一块共商大计,可惜啊,没有等到朱熹。失望之余,陈亮告别辛弃疾,回家了。
辛弃疾,挽留他不成。陈亮都走了,辛弃疾还专门去追他。可是追到半路,雪深泥滑,气候太糟糕了,路况太糟糕了,实在没法再赶路了。只好自己单独停下来喝着酒。所以辛弃疾对于陈亮是非常有感情的。两个人志同道合,都致力于抗金,这是他们共同的壮志。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首词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是非常真实的,能够代表辛弃疾此时的心情。
爱国主义诗人的遗憾
辛弃疾回到南宋之后,的确却还没有走上过抗金的一线战场。当时由于种种复杂原因,使得南宋抗金收复中原的历史使命始终没有得以完成。宋金长期处在对峙状态,而辛弃疾,他的军事才华也没有能够用在和金军作战的沙场之上,顶多平定内部的一些叛乱,或者一些起义、一些战斗。
对于辛弃疾来讲,他从来都不甘心在这样一个乡村之地写乡村之词,这不是他自己内心真实的理想。他最大的理想是收复中原。可是现实又不允许这样。
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也由于辛弃疾本人的个性和当时南宋很多的士大夫在谋事等很多的方面契合度不够,所以当时诟病他的人还很多。很多人不理解、不认同他,这就为他实现自己的志向又增加了难度。
好在辛弃疾是一个伟大的词人,他把他的理想,和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满腔的欲愤都倾注到了词中,使得几百年之后的我们,能够很真实地感受到这样一个伟大的英雄和文学家的内心情怀,让我们真实地理解到一个爱国主义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关于主播:
康震,《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百家讲坛》讲师、《经典咏流传》鉴赏嘉宾;师从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霍松林。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震品读古诗词》按照国宝级标准严选:深度解析80首,延伸100多首,覆盖中小学新课标必读古诗词核心篇目。小到字词意象,大到创作背景、诗人故事,了解完整的人生图谱和世事变迁。
关于喜马拉雅: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