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何日云开君再来
出生于1947年的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是一部特别的历史人物传记片,编剧何冀平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周迅饰演的传奇女性“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初期的香港,展开对八百文化名人的生死救援,以及通过城市游击战和舆论战争来展现香港沦陷下的平凡人抗争故事。《明月几时有》既是献给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也是纪念香港人民反抗日本侵略76周年的“不能忘记过去”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跨越了所谓商业片和文艺片的鸿沟,我们不能以任何一侧的角度来要求本片必须如何,许鞍华给出的依然是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浮沉,以及为了人生方向而做出的抗争,至于成败和过程却是事先无从得知,明月可有、千里婵娟、人生无恨,这便是坦然赴死的牺牲精神。
1942年的香港,不止是“方姑”(方姑)和“刘黑子”(刘锦进)的,也是萧红和张爱玲的。前两者是抗争的战士,后二位则是书写的女作者,并且都是许鞍华曾经一再改编和描写的旧时的光景,香港是萧红颠沛流离一生的终点站,更是张爱玲一再来临和遁走的中间点。《明月几时有》的开篇,是霍建华饰演的公子哥李锦荣与方姑的“倾城之恋”,那边厢则是彭于晏饰演的刘黑子在粤港两地的盘桓,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自觉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不是英国或香港通知下的二等公民。
日本占据香港之后,在廖承志、乔冠华等人的领导下,港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从香港顺利营救出八百多名文化名人,本片具体描写了郭涛饰演的茅盾、黄志忠饰演的邹韬奋、梁文道饰演的梁漱溟等人被营救的过程,茅盾租住了方姑家的房子,他们从此有了这层特别的缘分。方姑的觉醒,一部分是从茅盾的文字中而来。民国年代正是文化大家们文气纵横的黄金时代,自从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以来的屈辱感,最强烈的表现在香港。当日本军队驱逐走英军之时,滞留香港的文化人更是无以名状,他们必须去往大后方去战斗。而香港是方姑的家园、刘黑子的主场、李锦荣的战场。
许鞍华的导演控场能力,在《明月几时有》得以充分体现。首先延续了《黄金时代》散文化的时空布局,依然打破第四堵墙,梁家辉饰演方姑的学生和跟随刘黑子战斗的小兵,面对观众侃侃而谈当年的艰辛和荣耀。其次,便是将三位抗日英雄的事迹以不同的类型表现出来,刘黑子是近现代的江湖和游击队做派,举手投足雄性气息浓重,且对于各路切口非常熟稔。方姑则是醒来的女性,有着坚毅的信念、丰沛的激情,能够不畏惧所从事的民族解放事业,甚至可以影响到母亲也参与,她们母女是本片的主线,也表明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精神来源。至于李锦荣,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潜伏反抗,表面上委曲求全自污以暗战,他的高光时刻在搜集资料之外,更是在日寇威胁不在规定时间内吟诵一首诗词就“判决死刑”,他以现代“七步诗”的典故再现,渡过这一生命和文化危机。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一警句浓缩了犹太哲学家阿多诺对二战的深刻反思。《明月几时有》则描写了在中共领导下远在香港的抗战英雄们,始终不曾忘记汉语是诗一般语言。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战争与和平等纳入对人生与宇宙的整体追寻之问。把酒问青天,何日云开君再来。千江有月千江约,秦时明月香港圆。《明月几时有》的导演、编剧和主演都是女性,女性意识非常强烈,香港的一再处于阴柔位置、被割让和二度沦陷本身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沉沦和失落。《明月几时有》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解决了问题,“为有牺牲多壮志”,也让当今更多观众认识到了香港不太为人知的抗战历史。必须指出,《明月几时有》并非口号和宣言为主题的类型片,本片的主人公其实就是香港,香港的包容、求索和想象。